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故宫建筑群的布局特点,熟悉空间说明的顺序,并积累诸如“中轴线”、“琉璃瓦”、“藻井”等建筑专业术语。
2. 能力目标:掌握“总分结合”、“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并通过对方位词的运用,锤炼空间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深入感受传统建筑的艺术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故宫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布局特征,以及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难点:领会太和殿详细描述的意图,理解建筑与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5分钟)
观看《故宫四季》航拍视频,感受故宫宏伟气势与独特布局。通过提问激活学生对故宫的视觉印象与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15分钟)
速读任务:学生圈出文中的方位词(如“南向北”、“左右对称”),绘制简易的故宫游览路线图,并分组完成填空练习,概述故宫的布局。
结构梳理:明确文章总体分为三部分,即总述历史背景、分说前朝与内廷建筑、总结故宫的艺术价值。
(三)研读(20分钟)
活动1:导游模拟
学生分组扮演导游,分别介绍“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等区域,结合课文内容描述建筑特征。
活动2:对比
列表对比“太和殿”与“养心殿”的说明差异,通过讨论解答以下问题:为何太和殿用三段详写?藻井、蟠龙等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活动3:语言品析
赏析文中语句:“在湛蓝的天空下,金黄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从色彩、视角、形容词等角度,分析语句的画面感。
(四)拓展迁移(10分钟)
写作实践:以教室或校园为例,用空间顺序写200字的说明文,要求使用至少3个方位词。
文化思辨:讨论故宫建筑如何体现“皇权至上”,结合“九龙壁”、“宝座方位”等细节进行深入。
四、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空间说明顺序:南→北───────────────┐
│ 布局特征:中轴线对称 │
│ 写作特色:详略得当(太和殿为重点) │
│ 总分结合(整体到局部) │
└───────────────建筑术语积累:中轴线、琉璃瓦、藻井等───────────────┘
教学资源:利用故宫3D立体模型图辅助方位认知;分层作业包括课后方位词填空练习和撰写关于本地古建筑的说明文。
五、教学总结与评价
本教学方案通过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拓展迁移等环节,旨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培养。通过可视化工具与分层作业,强化学生对故宫建筑的理解与写作技能的提升。通过文化思辨与语言品析,激发学生对传统建筑艺术价值的感悟与民族自豪感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