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角度分析近期感冒流感
寒包火现象:中医解读与应对建议
随着四九的到来,天气逐渐转冷,此时正是“寒包火”型感冒的高发期。那么,究竟什么是“寒包火”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解读,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理论。
在自然的四季变化中,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多燥、冬冷多寒,这是自然的规律。中医将这种变化归纳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在不同季节中此消彼长,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特点。而当这些“六气”的消长违反了常规,比如冬季应冷却不冷,或突然出现急剧的降温,人们的生理机能便难以适应,这时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中医将这些异常的“六气”称为“六淫”或“非时之气”,认为它们是导致疾病的“外邪”。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倒春寒”、“暖冬”等反常气候现象频繁出现。在中医看来,这些都是引发外感病的“邪气”。
具体到“寒包火”,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外感病。当冬季气温偏高,大气中火热之气偏盛时,许多人会出现鼻咽干燥、口舌生疮等体内火热偏盛的症状。而当强冷空气突然袭来,气温急剧下降时,寒邪通过口、鼻、肌肤侵犯人体,使毛孔收紧、肌肉僵硬,出现头痛、无汗、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由于寒邪束缚了体表,体内的火热不能向外宣散,就像被寒邪“包裹”一样,导致高烧不退。
面对“寒包火”型感冒,正确的做法是早期用生姜或大葱的白茎煎汤服用,或喝一些热汤、热粥来发汗,这样既能驱散体表的寒邪,又能使体内的火热随汗透出体外,感冒就可以迅速得到缓解。如果感冒较重,可以选择服用感冒清热冲剂、感冒软胶囊等中成药,以散外寒、清内热。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不能一发烧或嗓子疼就认为是“上火”,一味地吃清热解毒的中药。这样可能会使体内的热由于没有宣泄的出路而形成持续高烧不退的现象。
现代商场、写字楼等室内环境往往过于温暖,营造了一种“非时之气”的环境。这种过于温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医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与自然保持协调统一,才能达到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也是值得我们遵循的。
“寒包火”型感冒是冬季常见的疾病之一。我们应根据中医的理论来认识并应对它,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