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骨质疏松不只是补钙(名医讲堂)
《骨质疏松:身体的“隐形敌人”》
骨质疏松,这个看似普通的病症,实则是我们身体的“隐形敌人”。它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缺钙”。钙,这个人体重要的元素,大部分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骼结实强壮。但骨骼中的钙与血液和软组织中的钙不断交换,维持着一种稳定的平衡。一旦骨骼中的钙质丢失过多,就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那么,如何识别这个“隐形敌人”呢?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信号。什么是脆性骨折呢?就是在很轻微的动作后,如打喷嚏或轻微的外伤,就可能出现骨折。尤其是脊椎的压缩骨折、前臂手腕以及髋部的骨折,更是常见的骨折部位。不明原因的全身疼痛,尤其是腰背部、四肢、颈肩等部位的疼痛,也可能伴随着骨质疏松的出现。老年女性如果出现身高逐渐变矮、驼背等现象,也要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T值是与健康人比较的比值,Z值则是与同龄人比较的比值。如果T值大于-1,骨密度正常;如果T值在-2.5和-1之间,存在骨量减少的问题;如果T值小于-2.5,那就可能患有骨质疏松了。
大部分骨质疏松患者是原发性的,主要人群是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人在进入老年期后,骨代谢的平衡逐渐倾向骨质丢失。特别是女性,在绝经期后激素代谢水平改变,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活动和锻炼、不良的烟酒嗜好等,以及一些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
但预防骨质疏松并非只是补钙和吃药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要均衡膳食、平衡营养,多摄入含钙丰富的食品。增加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以利于钙质吸收。适量的活动锻炼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但需注意不能过量。要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酒,减少碳酸饮料、咖啡等摄入。
治疗骨质疏松是一个慢性和长期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骨密度,以便及时调整抗骨质疏松药物。作为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提醒广大读者:在服用特殊药物时,要关注药品说明书上是否提示存在造成骨质疏松的可能,必要时向医生咨询。
面对这个“隐形敌人”,我们要提高警惕,了解它、预防它、战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