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医疗队分享抗疫经验:三大优化方针为降低病亡率
今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段军分享了他们抗疫的宝贵经验。在应对武汉的严峻疫情防控形势时,他们主要进行了三大方面的优化工作。
段军首先介绍了他们在改造环境和设备方面所做的努力。他们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迅速将普通病房改造成能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隔离病房,建立了“三区两通道”的基本工作环境。尽管面临着病人众多且病情严重,设备和耗材短缺的问题,但在后方的支持下,连夜从北京运来重型生命支持器械,包括呼吸机和ECMO等,使得他们有信心提高治愈率并降低病亡率。
在救治过程中,一套移动式三级防护设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隔离病房中,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后,有时会出现视线不清、听力受阻的情况,这使得监测变得尤为重要。而他们所推行的移动式三级监护体系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重症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干预。这一体系的建立无疑为救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第二个优化涉及人员和结构的调整。医疗队伍中包括ICU、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人员以及其他相关科室人员。他们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确保每一个病人都能得到专业的治疗。重症和呼吸危重症医生组成第一梯队,负责管理危重症病人;而普通重症病人则由其他科室的医生进行管理。他们还拥有一套完整的教学培训体系,以及丰富的使用呼吸机、ECMO等设备的经验,这为成功救治病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段军还强调了规范流程的重要性。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和流程,包括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和主诊医生负责制等。针对有创和风险极高的情况,他们会根据临床情况进行改良和优化,以降低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性。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确保了医疗安全。
截至4月7日撤离武汉时,该医疗队共收治了100名重症患者。他们成功地为这些病人提供了有创和无创呼吸机的支持,进行了多个气管切开术和ECMO手术。其中,还有1例是在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ECMO双重循环支持下完成的冠脉支架植入术。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他们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断优化工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