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p2p黑名单
大公国际从2015年开始持续发布P2P平台“黑名单”及“预警名单”,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以下是经过梳理的关键信息:
一、背景与发布情况
自2015年1月起,大公国际信用数据有限公司,作为大公国际旗下的子公司,首次发布了包含266家P2P平台的“黑名单”和676家“预警名单”。这份名单覆盖了包括广东、浙江、上海等23个地区,其中广东地区的风险被指最高。截至2015年4月,这份黑名单持续更新,其中积木盒子、宜人贷、PPmoney等平台相继被列入。
二、评判标准与争议焦点
大公国际在评判P2P平台时,主要依据以下标准:信息披露问题、资金管理风险、自融嫌疑以及偿债能力。其中,信息披露不透明或存在虚假披露的平台会被列入黑名单。涉嫌违规设立资金池或第三方支付机构未独立监管的平台也会被列入风险名单。自融嫌疑和偿债能力不足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三、典型案例与争议
陆金所、网信金融和积木盒子等平台的上榜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陆金所因涉及巨额坏账传闻而被列入黑名单,引发了一场公关危机。网信金融则被指责关联第三方支付机构,资金监管存在问题。积木盒子因信息披露不全、收费规则不透明等问题被列入黑名单,对此其回应称指控与事实存在出入。
四、行业反响与质疑
大公国际的名单发布后,引发了行业内多方面的反响和质疑。多家平台指出大公国际的报告存在信息错误,标准模糊,甚至将某些已“跑路”的平台也列入名单。行业内对于大公国际的公正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未公布自身及收费规则,存在“操纵市场”的嫌疑。这份黑名单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部分平台则称其误导了投资者。
大公国际试图通过发布黑名单来规范P2P行业,然而因评判标准不透明、信息错误频出以及针对性争议等问题,其权威性受到了广泛质疑。这一也暴露出早期P2P行业的乱象以及评级机构公信力的不足。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P2P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期待更加公正、透明的评级机构的出现,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和行业的自我调整,P2P行业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P2P行业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安全、稳健的投资环境。评级机构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公信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信息,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