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科学家发现乙肝癌变关键风险基因
中新社上海报道,记者邹瑞于本月末在最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上见证了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余龙教授及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这项研究确定了人的STAT4基因和HLA-DQ基因簇是乙肝患者罹患肝癌的关键易感基因。这项成果揭示了肝癌发病背后的深层次遗传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肝癌具有重大意义。
肝癌,作为一种致死率在全球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尤为常见。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九千万的乙肝患者,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肝癌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有乙肝病史。令人困惑的是,不是所有乙肝患者都会发展为肝癌。这一研究给出了答案,即特定基因的变异增加了肝癌的风险。
余龙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与来自全球各地的三十个课题组联手合作,集结了六十六位学者共同攻克这一难题。他们收集了来自七个地区的共一万一千七百九十九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细胞DNA样本,其中五千四百八十例是患有乙肝病变的肝癌患者,六千三百一十九例是有乙肝病史但无肝癌的健康人。经过对这两组人群的全基因组序列中近七十三万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对分析,最终发现了这两个关键的易感基因位点:STAT4基因和HLA-DQ基因簇。这一发现为国际学术界首次报道。
其中,STAT4基因位于人体第二号染色体上,它可能扮演着在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应答中的关键角色。这一基因能够调控人体内炎症的发展和肿瘤的生长,被视为一种预警机制。而HLA-DQ基因簇位于人体第六号染色体上,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调节,如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约束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免疫应答的遗传调控等。这两个基因的发现为我们理解免疫系统如何对抗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肝癌发病的遗传机制,也为预防和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对这一领域更深入的研究,我们有望在未来找到更有效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最终帮助更多的患者战胜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