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核心方案)
1. 类药物
强效镇痛首选:缓释片、缓释片、透皮贴等,适用于重度疼痛,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镇痛。
用药原则:按时给药(非按需)、个体化剂量调整,需预防便秘等副作用。
2. 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塞来昔布,适用于轻度疼痛或炎性疼痛,需注意胃肠道和肾功能影响。
3. 辅助药物
神经病理性疼痛: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抗惊厥药。
骨转移疼痛:双膦酸盐类药物或放射性核素治疗。
二、介入治疗(顽固性疼痛)
1.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泵)
将镇痛药直接注入脊髓脑脊液,用药量仅为口服1/300,副作用极低,适合长期镇痛。
2. 神经阻滞/毁损术
通过注射药物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如腹腔神经丛阻滞(癌疼痛)或硬膜外阻滞。
3. 放射治疗
针对骨转移疼痛,单次放疗可显著缓解症状。
三、非药物疗法
1. 物理疗法
热敷/冷敷、针灸、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等可辅助缓解局部疼痛。
2. 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音乐疗法等减轻焦虑对疼痛的放大效应。
3. 营养与护理
高蛋白饮食增强体质,舒适体位减少压迫痛。
四、个体化与多学科协作
需由疼痛专科医生评估,结合药物、介入、心理等综合方案。
家属应参与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和用药反馈。
注意:所有治疗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