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规范孤独症筛查为0~6岁儿童提供11次心理行为发育初
人民网北京报道,孙红丽记者报道,为规范儿童孤独症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一项针对0至6岁儿童的《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这项服务规范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儿童孤独症的早期发现率,进而改善患儿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根据该规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承担初筛服务。他们将通过应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等方法,为0至6岁的儿童提供共11次的初筛服务。初筛的时间安排为:一岁以内的婴儿期四次,分别在3、6、8、12月龄时进行;一至三岁的幼儿期四次,分别在18、24、30、36月龄时进行;学龄前期三次,分别在4、5、6岁时进行。
我们必须重视的是,孤独症是一种儿童早期的神经性发育障碍,主要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以及局限、刻板、重复性的行为。在我国,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达到了7‰。由于孤独症的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因此早期筛查和干预尤为重要。
《服务规范》明确聚焦0至6岁的关键阶段,根据孤独症的特性和治疗需求,将防治工作关口前移。孤独症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该规范强调对儿童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努力改善患儿症状,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
除此之外,《服务规范》还强调了群体防控的重要性。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常住人口中的0至6岁儿童提供孤独症筛查服务,从群体中尽早发现发育异常的个体。建立乡级初筛、县级复筛、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康复的服务模式,推动群防群控工作落到实处。
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服务规范》注重服务的便利可及性。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服务,由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复筛服务,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干预康复,并开展家庭干预。通过缩小服务半径,提高筛查干预服务的可及性,确保家长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相关服务。针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也是该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导家长树立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港湾,《服务规范》不仅关注孩子的健康,也关注家长的健康教育观念和行为。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参与度等措施,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