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期精神病人宜回归有特定措施的服务社区
中新网成都报道,今天是第1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关于社会上广泛关注的康复期精神病人回归社区进行康复的现象,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著名心理学家、催眠大师格桑泽仁教授表达了支持。他认为,让精神病人离开医院回归社区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精神病人治疗和康复的有效路径,不仅有利于病人的恢复,也有助于社会减少偏见和歧视。
格桑泽仁教授强调,他所说的回归社区,是指回归具备特定监护和应急措施的服务社区,而非普通的民众社区。在这种特色监护服务社区里,康复期精神病人能够在义工的陪伴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参与各种娱乐活动。如果病人需要消耗机体能量,可以去进行体育锻炼;如果希望思考,可以去看电影或阅读。这样的环境将为病人提供更为有利的康复条件。
据了解,中国目前拥有超过1600万重型精神病患者,国际上对此类患者主要采取两种治疗模式:一是住院治疗管理和长期住院治疗;另一种则是急性期过后,患者回归社区和家庭。对于精神分裂症等难以治愈的疾病,家庭长期照料难度大,而医院环境又容易使患者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充分锻炼。更有效的康复场所已成为当务之急。
格桑泽仁教授呼吁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尽快出资修建专为精神病人康复的场所,让他们能够在更接近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治疗和康复。“比起回归普通的社区,我更希望他们回归的是真正的‘自然’。”格桑泽仁教授深情地说,对于有精神缺陷的病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每一份关爱都可能为他们带来早日康复的希望。
格桑泽仁教授还呼吁全社会更加关注有精神卫生问题的家庭,理解他们的困境,消除对他们的歧视。他呼吁医务工作者要摒弃传统观念,开阔思路,具有本土特色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疗效果。让我们共同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群点燃希望之光,为他们搭建起通往健康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