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人群易患大肠癌 引发大肠癌的因素有哪些
大肠癌高发之下的洞察与防范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与饮食结构的变迁,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在这之中,有四类人群似乎更容易与大肠癌“相遇”。
第一类,那些曾接受放射线治疗的女性,尤其是进行过女性生殖器官肿瘤放射线治疗的患者,患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一旦出现便血、下坠感、排便习惯改变等直肠症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第二类,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亲属中,尤其是直系亲属有患大肠癌的病史,那么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患大肠癌的几率相对较高。定期的相关检查对于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至关重要。
第三类,长期便秘的人群。粪便中的致癌物质“二级胆酸”在便秘的情况下长期与肠粘膜接触,增加了患癌的风险。另一方面,粪便中的细菌和有毒产物由于便秘而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对肠粘膜的刺激和有毒物质的吸收都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类,饮食习惯不良的人群。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摄食次数过多、常吃烧烤食物,长期的工作状态,以及长期接触石棉、杀虫剂、除草剂、油漆和多种重金属等,都可能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除此之外,便溏、长期患炎性肠病、有大肠癌家族史、大肠息肉以及痔疮出血等也是大肠癌的潜在风险因素。对于这些人群来说,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长期便秘的人群,其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越长,致癌物质对肠壁黏膜的不良影响越大。便溏可能与大肠息肉有关,长期未被发现的息肉有可能溃变成癌。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可能诱发细胞恶变。长期患炎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不当或病情多次复发,病程超过8年以上者,应警惕大肠癌的发生。
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对大肠癌保持警惕。了解你的身体状况,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定期体检,都是预防大肠癌的有效方法。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务必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