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骨破坏 癌症骨破坏具体机制是什么

癌症康复 2025-08-25 21:28肝癌症状www.aizhengw.cn

1. "种子与土壤"理论

癌细胞(种子)通过血液循环迁移至骨骼(土壤),利用骨骼丰富的生长因子(如TGF-β、IGF-1)和血供环境定植。骨骼的微环境为癌细胞提供了生存优势,形成恶性循环。

2. 破骨细胞异常激活

癌细胞通过分泌RANKL、PTHrP等因子,刺激破骨前体细胞融合为肿瘤偶联破骨细胞(Tumasteoclast)。这些细胞具有超强溶骨能力,像"破冰机"一样破坏骨质,释放储存的钙和生长因子,进一步促进肿瘤生长。

3. 溶骨性与成骨性破坏的差异

  • 溶骨性破坏:常见于乳腺癌、肺癌等,表现为骨质被大量吸收,形成空洞,易引发病理性骨折。破骨细胞活性远超成骨细胞,导致骨小梁断裂、钙质流失。
  • 成骨性破坏:多见于前列腺癌,癌细胞刺激成骨细胞过度增殖,但新生骨结构紊乱、脆弱,反而加重骨骼不稳定。
  • 4. 分子机制

  • RANK/RANKL通路:癌细胞通过此通路激活破骨细胞,地舒单抗等靶向药物可阻断该过程。
  • 肿瘤-破骨时空互作:研究发现,癌细胞会"投喂"破骨前体细胞促其成熟,形成破坏性更强的融合体。纳米级"反破骨"策略可物理性阻断这一过程。
  • 5. 临床后果

    骨破坏会导致疼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如咳嗽或弯腰即可引发),脊柱转移还可能压迫神经导致截瘫或大小便功能障碍。治疗需结合放疗、靶向药物(如地舒单抗)及手术稳定骨骼。

    当前研究正从分子互作层面更精准的干预策略,以阻断骨转移的初始环节。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