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通过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重新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例如:
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阻止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的PD-1结合,解除免疫抑制信号。
CTLA-4抗体(如伊匹单抗):抑制T细胞活化的负调控通路,增强免疫应答。
2. 抗体偶联药物(ADC)
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结合,实现精准杀伤:
靶向递送:抗体部分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如HER2),连接子携带化疗药物(如T-DXd),直接释放毒素到癌细胞内部。
减少副作用:相比传统化疗,ADC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更小,但仍可能引发血液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肝损伤。
3. 直接杀伤或标记癌细胞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抗体结合肿瘤细胞后激活补体系统,溶解癌细胞。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通过Fc段招募免疫细胞(如NK细胞)攻击肿瘤。
4. 免疫调节与联合治疗
细胞因子或疫苗联合:增强免疫系统整体功能,如与IL-2联用。
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靶向肿瘤抗原和免疫细胞(如CD3),促进T细胞定向杀伤。
副作用管理
不同策略的副作用差异显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易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皮炎、肠炎、内分泌紊乱)。
ADC药物常见血液系统毒性或神经毒性。
- 人源化抗体可降低HAMA反应(人抗鼠抗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