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癔症
揭开群体性癔病的神秘面纱
当我们何为群体性癔病时,首先需要对癔病有所了解。癔病,又被称为癔症,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其专业名称为分离(转换)障碍。它是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等作用于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癔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类包含多种表现的疾病。
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中老年妇女中,当与人发生争执或内心不愉快时,可能会模仿已故亲属的口气说话,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附体”。患者往往会模仿过世的公公或其他权威长辈的口吻,训诫不听话的儿子或儿媳。还有一些癔病患者在受到精神刺激后,会出现抽搐、不能说话或肢体不能活动等症状,但各种检查却无法发现实质性的损害。这些症状都是癔病的典型表现,它们复杂多变,但共同点是都有心理因素作为发病的诱因。
那么,群体性癔病又是怎样的呢?其实,它是癔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多发生在如学校、寺院、工厂等集体环境中。最初可能只有一人出现癔病症状,但周围人的精神状态会受到感应,相继出现类似症状。由于对这类疾病的性质不了解,常常会引起广泛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在相互暗示和自我暗示的影响下,癔病在短期内会爆发流行,造成的社会影响往往较大。
群体性癔病的症状多样,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异常和运动障碍等。其起病流程往往清晰:一人起病,周围人因心理不成熟和知识缺乏产生恐惧心理,受到暗示和自我暗示的影响,最终引发群体性癔病。诊断此类疾病并不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明显疾病色彩的群体性癔病并不多见,而常常以看似合理的形式出现。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气功”热潮中,一些所谓的“气功大师”通过自我包装或媒体宣传,宣称自己拥有神奇的能力。而一些听众在“气功师”的暗示下,会出现各种身体反应。这其实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表现,未必一定要有头晕、恶心等“病”的表现。
少年儿童是群体性癔症的易感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身体、知识的全面增长阶段,人格尚未成熟,对各种外界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应激因素突然出现时,他们就特别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暗示的影响而发病。
群体性癔病是一种群体性的一致或接近一致的共同行为,它可能是对特定情境的一种反应。虽然某些行为看似过激,但在特定的场合和气氛下,它们却是与情境相一致的,因此并不被认为是病态的。关于群体性癔病的表现与应对之策
在孩子们的输液之旅结束后,他们各自回家。不久之后,症状再次显现,这次是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而非学校这个共同的场所。如果孩子们在彼此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分别出现了相似的症状,那么这种情况就不太适合被定义为群体性癔病。如果他们返回学校,在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下,经过相互的询问和观察后出现了症状,那么这更可能是群体性癔病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们诊断出是群体性癔病,也不能完全忽视最初出现症状时可能的农药中毒因素。换言之,最初的症状可能由化学物质引发,而后续的症状也可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关于群体性癔病的治疗与控制,我们需明确一点:此病症多发生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尤其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或处于月经期的女性中更为常见。具备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群也更容易受到影响。对于典型的群体性癔病,隔离患者并对其进行对症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集体催眠疗法或团体心理治疗也能产生一定的疗效。
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群体性癔病的发作具有突然性和集中性,这使得其相对容易控制。在一些恶性事件中,例如近期连续发生的伤害幼童案件,某些人受到感应般地模仿行为可能与始作俑者有着相似的个性特点或境遇。虽然这种现象不能被直接归类为群体性癔病,但它与群体性癔病有着相似的心理机制。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以对待癔病患者的态度来处理,避免过度关注以免强化或诱发更多人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