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BA.5致病性更强吗-

生活百科 2025-04-08 19:19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随着全球疫情的再次升级,新冠病毒的新变种BA.5已经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近日,中国多个城市报告了新增病例,这一新毒株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能力之强,使得疫情防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陕西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成为了国内首个遭受BA.5侵袭的目标。自7月2日发现病例以来,短短几天内,疫情已在本土蔓延开来。这座城市的疫情防控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而市民们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为了应对疫情,西安市从7月6日起实施了为期七天的临时性管控措施,公共场所的娱乐休闲活动暂停营业,公共场所扫码、测温、佩戴口罩等措施成为日常必备。

与此全球疫情也在持续恶化。世界卫生组织在的全球新冠疫情周报中指出,全球新增新冠病例数量正在不断攀升,其中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新亚变体BA.4和BA.5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两个变异株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它们已经逐渐成为主流毒株。在中国,虽然目前已有部分输入病例中检测出BA.4和BA.5的存在,但防控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BA.5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略有增强,使得防控难度增加,我国的外防输入压力进一步增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国也在积极应对这一新毒株的挑战。以色列已经考虑重新实施佩戴口罩的规定,并考虑为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提供第五针疫苗的可能性。在美国,新增病例数量也在持续攀升,面临着巨大的疫情防控压力。

在这场与病毒的战斗中,每个人都是战士。我们需要保持警惕,遵守防控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也期待着科研人员能够尽快研发出更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帮助我们战胜这场疫情。让我们一起面对挑战,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役。美国新冠疫情再掀波澜:BA.4与BA.5的崛起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7月2日的一周内,美国新增确诊中超过70%被BA.4和BA.5感染所占据,其中BA.5占比高达53.6%。相较于此,先前的流行毒株BA2.12.1和BA.2的影响力已明显减弱。

在中国澳门地区,一场由BA.5引发的大规模疫情正引发广泛关注。连续200多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的澳门,已组织多轮全民核酸检测。截至7月5日,澳门已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达941例。

台湾地区由于疫情趋缓,近期调整了入境隔离政策,但疫情防控部门警告,调整的同时仍需警惕BA.5的威胁。据当地防控部门报告,境外输入病例中已有约52%被BA.5毒株感染。

而在西安市,近期发生的疫情形势严峻复杂。据西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马超锋介绍,此次疫情涉及面广、人员构成复杂,且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A.5传播速度更快。

关于BA.4与BA.5的致病性及其免疫逃避能力,这是全球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艾瑞克托波尔形容其为迄今为止遇到的最糟糕的病毒版本。其免疫逃逸能力已达到了新的高度,并因此增强了传播性和致病性。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病毒学家刘善虑透露,BA.4/5是从BA.2进化而来,并融合了德尔塔毒株的一些特性。研究指出,相较于原始奥密克戎毒株和BA.2,BA.4/5在刺突蛋白上的突变使其更具结合细胞和复制的能力。尤其是L452R这一突变位点,可能导致了病毒更易与细胞结合,复制能力更强。

《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指出,包括BA.2.12.1、BA.4和BA.5在内的奥密克戎亚变体呈现出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尽管存在疫苗接种和先前感染带来的抗体保护,葡萄牙仍出现了新的一波由BA.5引发的感染浪潮。实验室研究也显示,相较于BA.2,感染BA.4和BA.5的动物体内病毒载量更高。美国遗传与基因科学专家艾瑞克托波尔指出,多项研究证实BA.4/5有较强引发重症的能力,它们在肺细胞培养皿中的复制传播速度远超过其他奥密克戎变种。

关于公众关心的BA.4/5是否能引发肺部感染的疑问,科研人员仍在深入研究之中。已有研究表明这些变种病毒确实具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速度。对于它们的致病性以及能否导致更严重的症状,尚需进一步的临床数据来证实。病毒进化似乎并不遵循简单的线性规律,而是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演变模式。这也提醒我们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刘善虑专家指出,病毒在演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增强现象,这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所面临的压力密切相关。对于当前新兴的BA.4和BA.5病毒株,目前尚未有足够的数据来断定其致病性更强。

在南非,尽管BA.5病毒株出现,但在住院和死亡率方面并未引发显著波动。在葡萄牙,由于BA.5导致的感染率高达90%以上,其重症和住院率有所上升,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难以简单归因于病毒本身的特性。包括世卫组织和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内的权威机构,在最近的报告中均未能确认BA.4和BA.5相较于之前的变种会引起更严重的疾病。

法国卫生部的一份报告详细描述了BA.4/5感染者的临床症状。与早期的BA.1相比,感染者的疲劳、咳嗽、发热、头痛等症状比例有所上升,症状持续时间也延长至7天。尽管住院率与BA.1相比没有明显上升,但该波感染者的中位年龄更大,存在风险因素的比例更高。这表明,除了病毒本身的毒性,感染者的年龄、既往感染史和疫苗接种情况等因素也会对实际临床症状产生影响。法国卫生部强调应关注高风险人群,加强疫苗接种和变异体监测。

关于这些突变株在真实世界的致病性,刘善虑认为仍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证实。目前,人群的大规模数据总是滞后于病毒学研究一段时间。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公众仍需保持警惕。

在疫苗保护方面,由于这些变异株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避能力,现有的疫苗对它们的保护效果可能减弱。的研究表明,针对BA.4和BA.5的抗体滴度相较于原始毒株下降了显著倍数。同样,针对其他变异株如BA.2.12.1,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也很难完全中和。中国的研究显示,接种两剂灭活疫苗后,针对奥密克戎亚型的中和抗体几乎无法检测,加强针接种后也只能部分检测。这促使各国监管机构要求疫苗研发公司调整新冠疫苗的研发策略,考虑针对这些变异株的特异性。

刘善虑也指出,尽管这些变异株具有一些新的特性,但它们并非巨大的变化。疫苗接种仍是关键。疫苗和加强针仍然能够为重症、住院和死亡提供有效保护。国内动态清零的措施对新的突变株依然有效,常态化的核酸检测结合快速流调与公卫管控措施是维持大城市不出现大暴发的关键。中疾控将密切关注相关变异株的流行趋势,及时评估研判,指导各地做好防控工作。国内也在积极推进二代疫苗的研制和临床试验,以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做好准备。新冠病毒仍在不断进化,而BA.5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突变株。对于病毒监测、疫苗更新以及公共卫生措施的调整,我们需要做出长期性的努力。

截至七月二日,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员已经在诸如“GISAID”等国际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中发现了多达85个BA.2.75变种基因序列。这些基因序列的频繁变化,表明了病毒进化的速度和多样性。该变种最早于六月初在印度被发现,并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开来。如今,从英国到美国,再到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德国等地,我们都可以发现它的踪迹。一些专家对此表示担忧,他们认为这一新变毒株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病毒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变得更加狡猾和危险。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病毒的进化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我们的防疫措施。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疫苗的研发和更新工作,以确保疫苗能够应对新的病毒变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这场战斗中取得最终的胜利。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