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谨防“趁热吃”过热灼伤粘膜
饮食的温度:从热到适,中国人的餐桌礼仪与健康的权衡
一直以来,“趁热吃”是中国餐桌上的一句传统客套话,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礼节似乎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近日,台湾癌症临床研究发展基金会的报告指出,饮食过冷过热都可能损害肠道和身体机能。而平时多吃与体温相近的食物,有助于延缓肠胃老化,甚至可能助人延年益寿。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似乎总是离不开“热”这个字。从冒着热气的面条,到馅料热乎的包子饺子,再到滚烫的火锅,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对热食的热爱。这种饮食习惯的形成,与亚洲人体质较弱、需要更多能量御寒有关。相比之下,欧美等地的人体格更壮硕,日常食物本身热量更高,因此对食物的温度并没有特别的要求。
尽管热食美味,却隐藏着健康风险。研究显示,饮食过热与食道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息息相关。人的食道壁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过烫的食物温度可达7080℃,很容易烫伤食道壁。如果经常吃烫食,黏膜损伤反复修复,就可能导致肿瘤的产生。
中医也不主张饮食过热。中国中医科学院东直门医院内科教授姜良铎表示,过热的食物会导致气血过度活跃,对肠胃产生刺激。我们的口腔和食道黏膜都很娇嫩,适宜的进食温度是10℃40℃。接触到75℃左右的食物时,黏膜就会有轻度灼伤。
对于经常吃烫食的人来说,口腔、食道黏膜不断受到热刺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而牙龈也会因为食物太烫而被烫伤,长期下去会引发溃疡和炎症。烫食还会加重胃的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为了健康,我们要吃得消?还是吃不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黏膜不断受到灼伤刺激时,就会逐渐引发口腔溃疡、食道溃疡和食道炎等问题。长期的烫食还会引起牙本质过敏,引发过敏性牙痛。
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不凉也不热”。对于热爱烫食的人来说,需要改变饮食习惯,让食物温度适中。日常最好饮用温水,水温在1845℃之间。对于那些追求吃烫食的人来说,应该意识到烫食的风险,逐渐改变饮食习惯,以免陷入恶性循环。
“趁热吃”的礼节应该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在待客之道与健康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也注重保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