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未必要趁热喝 教你喝中药技巧
“药熬好了,趁热喝下去”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对病人的劝慰之语。中药真的需要趁热喝吗?实际上,中药的服用温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中药汤剂宜“温服”。比如某些中药材如瓜蒌仁、乳香,温服更能和胃益脾,减轻对胃部的刺激。而丸、散类的中成药则应以温开水送服,这也属于温服的一种。对于发散风寒的中药,如麻黄、桂枝等,应当“热服”,并且在服药后吃一些热稀饭或热水,以助药力发散。
对于一些具有清热解毒、解暑功效的中药,如用于夏天解暑的药品,则更适合“冷服”。对于清热类中成药的片剂或胶囊剂,如果水温过热,会导致药物中的某些挥发性成分流失。像感冒清热颗粒等颗粒状药物,应用温水冲开,待水温降至适宜温度后再服用。
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如苦、辛、酸、麻、咸、涩等。这些味道汇集在一起,可能会形成令人难以咽下的气味。特别是对于一些味觉神经敏感的病人,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
那么,如何避免或阻止因服用中药、汤药而引发的呕吐现象呢?这里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一是采用小量频服法,即先让病人少量服用试探,若吐则让其吐出,如此反复几次,一般就可适应;二是大量快服法,即一口气将汤药喝完,然后立即用凉开水漱口;三是药物干预法,利用甘草、白芷末等药物来辅助服用。
服用中药的时间、温度、部位、速度以及后续的调理都关乎中药的疗效和口感。掌握这些技巧能让中药更容易入口。例如,在一天中的黄金时期上午8时至10时、下午2时至3时服药更易吸收。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药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之间。药液入口后应迅速含贮于舌根部并自然咽下。
中药的服用并非简单的趁热喝下去,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不仅能提高中药的疗效,还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最后提醒广大读者,在享受中药养生零食的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的食品,避免乱吃导致身体不适。推荐阅读:中药零食看体质吃、警惕“假火”中医教你如何选清热去火中药以及中药养生谈等文章,了解更多关于中药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