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常出汗对身体也不好!
在中医的视野里,正常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排除废物,实现阴阳平衡的重要机制。当人体出现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便会出现异常的出汗状况。这时,中医往往会通过观察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及其特点来解读身体的健康状况。
我们需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些严重的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压等,都可能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其他症状。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及时控制病情,才能解决多汗的问题。更多的时候,异常出汗并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和气味来进行初步判断。
按出汗时间分,有白天出汗过多和夜间出汗两种情况。白天无论冬夏,轻微活动或静止状态下都汗流不止,身体虚弱、语声低微、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的人,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食疗、党参或黄芪炖鸡等方式补益机体,缓解气虚。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另一种情况是夜间睡着后出汗,醒来汗止,被称为“盗汗”,这多属于阴虚表现。阴虚者可以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的食物,少吃热性食物,同时用沙参、麦冬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有头汗过多、手足心多汗和心窝、胸口多汗等。头汗过多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等症状是脾胃湿热的表现;而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头汗过多则多属于气虚。手足心多汗若伴随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属阴虚有热;若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则属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缓解压力。
我们还可以根据汗的气味来辨别健康状况。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可能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在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等症状可能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淡盐水。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一些特殊的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黄汗、红汗、黑汗等),这需要医生综合判断。如果重病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应及时就医。
中医对于异常出汗的观察十分细致,通过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可以初步判断身体的状况。一旦异常出汗的情况严重或伴随其他严重表现,应及时就诊。更多健康资讯可访问老人专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