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敏:夏季外感发烧的饮食宜忌
在LINE平台上,一则关于中学生感染肠胃型感冒后,因续发感染超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病株(MRSA)而快速病逝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医疗领域的观察者,我总是耐心细读此类医疗消息,并为家长们分享自家骨肉病痛的真切用心而动容。他们的声音,是对更多家长提醒学童健康保持谨慎的警钟。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这样的病例能在完整的中西医医疗与照护体系下得到关注和治疗,或许能避免这场悲剧,至少能减轻伤害。气候的变化带来了流行病的演变,今年梅雨季节流感病例的持续上升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据疾管署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的流感患者中,除了常见的发烧、头痛、喉咙痛等症状外,还多伴随呕吐、腹泻等肠胃症状。这位在梅雨季节感染流感的学生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曾在西医指导下服用过药物控制病情,但最终还是因为感染超级细菌而离世。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原本好发于干冷冬春季节的流感,在今年湿闷的梅雨季节仍持续上升?
以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解读,这可能是因为去年冬季不够冷导致的。随着气候变暖,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症状逐渐从冬日的寒燥疫症转为湿热疫症。湿热型病因使得腹腔肠胃道成为感染发病的重点。随着大环境气候而改变感染症状,正是外来疫气的特点之一。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改善肠胃湿热成为夏季养生的重点。当外部环境湿度高、温度高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便以肠胃道为重点。闷热的气候里,人们偏爱生冷瓜果与饮品,这加重了肠胃道的湿气。重口味食品的摄入进一步加重肠胃道的“热”,使得人体内在肠胃环境与外在环境都处于湿热状态。一旦有外来的病毒感染,肠胃型症状(呕吐、腹泻等)便成为必然反应。
对于夏季外感发烧的饮食宜忌,《杨世敏夏季外感发烧的饮食宜忌》一文给出了深入的和建议。文章提醒读者注意调整饮食习惯,避免生冷食品的刺激,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改善肠胃环境。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预防疾病的关键。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流行病演变,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并加强预防措施。在关注医疗信息的也要了解中医养生知识,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