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请讲究七个“按时”
导读:中医养生强调的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心情的调节,更是一种对时间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体质较弱或已患病的人群,更需要遵循时间的节奏,去实施养生的措施。那么,哪些养生行为需要按时进行呢?让我们一同。
水,是生命之源,养生之根本。我们需要按时喝水,因为口渴并不是身体缺水的信号,等到口渴了再补水,已经为时过晚。研究表明,有经常饮水习惯的人,诸多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常饮水的人群。其中,老年人、患有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风等疾病的患者,以及孕产妇、青少年和婴儿等特殊人群,更应该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
定期的体检同样至关重要。许多严重疾病,如肝炎、肺结核、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只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才能及时发现,从而进行早期治疗。我们要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
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等到累了才休息,其实这时已经为时过晚。当人感到疲劳时,意味着已经过度疲劳,这时恢复体力需要更长的时间。过度的疲劳是疾病的导火线,我们需要按时休息,保持身体的活力。
运动,是生命的韵律。近年来,许多原本属于老年病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主要与缺乏锻炼、饮食过度、饮酒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青年人更应该重视体育锻炼,每天按时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更能提高免疫力。
大便,是人体废物的排出途径,也是身体健康的反映。很多人都是等到便意明显时才去厕所,这样做对健康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过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受损,甚至可能引起自家中毒。我们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尤其以晨间为好。
睡眠,是身体的修复时刻。不少人习惯等到困倦才睡觉,但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疲劳的表现,不应等到这时才入睡。养成按时睡觉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按时就餐。不饿不吃饭容易损害胃的健康,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有限,人感到饥饿时,胃早已排空,此时胃黏膜会对胃液进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中医养生之道的精髓在于“按时”。只有遵循时间的节奏,按时工作和休息,按时运动和睡眠,按时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责任编辑: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