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面孔成“原罪”,澳籍华裔也难逃歧视
在澳大利亚这片多元的土地上,种族歧视的阴影似乎始终难以完全消散。许多人会认为这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和矛盾,背后的故事远比这更为复杂和微妙。
C女士,一个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华裔,她的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福建,她的父母都是马来西亚华人,很早就通过移民在澳洲定居。尽管她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无论是思维、文化还是语言都已全盘西化,但她仍然难以逃脱因为亚裔面孔而遭受的疏离和质疑。
回想起七八岁那年,C女士正走在路上,一辆车突然停在她面前,车里的人大声斥责她“滚出澳洲,滚回自己的国家去”。这种遭遇让她深感困惑,因为她所生活的澳洲就是她的家。
许多亚洲移民,甚至包括已经融入澳洲生活的华裔,都曾在不同场合遭遇过类似的尴尬和质疑。例如,在电车上与白人老奶奶聊天时,被对方问及英语是否流利,尽管英语本就是他们的母语。这样的问题听起来似乎只是一种简单的询问,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带有羞辱和攻击的成分。
对于澳洲的本地人来说,他们对亚洲人的认同感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无法短时间内了解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时,面孔的差异就成了最直接的分界线。许多本地白人心中,只要是亚洲面孔就会被界定为外来人口。这并非完全是种族歧视的表现,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地人对异域文化的陌生和不理解。
澳洲的历史背景也对这种现象产生了影响。尽管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最早的移民主要是欧美白人,但历史上的“白澳”政策公然歧视原住民和其他种族。这种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在某些人的思维观念中留下痕迹。近几十年来,随着亚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教育往来的增多,亚洲新移民人数迅速增长,这也逐渐动摇了白人在澳洲的绝对地位。这种变化无疑会引发某些本地白人的不安和担忧。
C女士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即使土生土长的华裔也难免因为种族和面孔的差异而遭受疏离和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融入和建立真正的平等与和谐。只有通过更多的交流和理解,才能真正消除种族间的隔阂和误解。对于那些来到澳洲的留学生、新移民或工作人士来说,他们需要更加谨慎和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多元社会的挑战。我们也应该反思历史遗留问题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努力消除种族歧视的阴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在人类的多元共存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同类,而对异类则会产生排斥。当面对无法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时,面孔的差异成为了最直接的分界线。对于许多本地白人来说,只要见到亚洲面孔,便将其界定为外来人口,这让华人融入本地文化圈变得不那么容易。
像C这样的澳籍华裔女生,通过更多的与本地人交流,或许可以跨越外表的差异,获得内心的认同。对于那些内外都带有异域风情的留学生、新移民或在澳工作的人士,他们心中时刻悬着一种作为外来人士的谨慎和不安。一旦这种敏感的情绪被当地人的不恰当言行所刺激,种族矛盾便可能产生。
回顾澳洲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移民的国家。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美白人移民,到20世纪后的亚洲移民潮,澳洲的种族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曾一度推行的“白澳政策”,公然歧视原住民和其他种族,直到1973年才被正式废除。大规模的亚洲移民是在近几十年形成的,随着亚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教育往来增多,亚洲新移民人数急剧增长,逐渐动摇了白人在澳洲的绝对地位。这一现象无疑触动了当地白人的优越感,歧视行为也随之产生。
历史告诉我们,澳洲的种族歧视正在逐渐改善。大多数当地居民对待外来人口十分客气友好。尽管仍有一些场合,部分人会流露出心底的蔑视,但明着表现出种族歧视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种族歧视正逐渐变得“政治不正确”,至少我们能从部分人的道歉中看到这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种族歧视仍会隐藏在空气中,埋在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不时刺痛那些外来人口的神经。
对于为何中国人在国外会被瞧不起的问题,答案并不单一。除了部分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外,还有生意投机取巧、西方人媒体的恶意抹黑等因素。不可否认的是种族歧视与这些标签有很大程度的联系。有些澳洲白人对华人的消极印象可能只是基于对陌生异类的本能抗拒。他们的歧视或许只是出于不了解和误解。就像C后来从美国旅游回来后的感受一样,不同种族的人手挽手亲密地走在一起已经变得习以为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磨合,澳洲不同的种族最终会成功融入彼此的生活和文化中。澳洲需要的或许只是时间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彼此的差异并努力消除误解和刻板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