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不制止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事件所揭示的治理困境,反映出多重社会因素的交织与冲突。其存在的原因深入于社会、制度和司法等多个层面。
一、社会需求驱动下的现象
在当下社会,部分家长面临管教难题,对于"问题青少年",他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豫章书院正是一种回应这种需求的产物。家长们焦虑于孩子的叛逆、网瘾等问题,期望有外部机构承担教育责任。于是,豫章书院通过其短期见效的暴力驯化手段,形成了一个闭环:家长焦虑、机构承诺、暴力矫正。这种机制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形成了刚性需求。除此之外,随着传统工读学校的裁撤,对于未成年越轨行为,司法系统缺乏有效的处置手段。这时,豫章书院这类机构客观上承担了"非官方少管所"的职能,成为了警察、学校、家长三方默认的"灰色解决方案"。
二、制度性缺陷导致的困境
法律界定的模糊是豫章书院得以存在的重要制度性原因。教育惩戒与暴力虐待的边界长期不明确,豫章书院以传统文化教育的名义注册,实际运作中却通过精神压迫和肉体惩罚等手段实施控制。地方执法部门存在选择性执法现象,豫章书院通过利益输送构建保护伞,部分地区司法官员默许其存在,监管真空与地方庇护形成恶性循环。
三、司法实践中的困境
在司法实践中,豫章书院的案件存在证据固定困难和量刑争议阻碍等问题。机构通过监控学生通信、修复体罚痕迹、威胁受害者等手段系统性销毁证据,家长往往选择配合隐瞒,导致立案时关键证据链断裂。即使进入司法程序,案件常被限定为单项罪名,而虐待、性侵等恶性犯罪因证据标准严苛难以认定。这些都使得豫章书院得以在司法实践中逃脱应有的惩罚。
这种复杂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治理中官方强制力与民间私力救济的复杂博弈。社会需求、制度性缺陷和司法实践困境共同构成了豫章书院存在的现实环境。随着2023年案件的异地重审以及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条例》的实施,制度性治理正在提速,但要彻底根除类似机构,仍需解决"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豫章书院事件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从社会、制度和司法等多个层面寻求解决方案,才能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