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自2023年以来,软性大宗商品持续面临价格上行压力,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在这其中,极端气候、供应链绿色转型、市场避险情绪以及消费端的价格传导预期成为了关键驱动因素。
极端气候的剧烈波动引发了全球供应链的供应短缺。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干旱与强降雨严重影响了全球主要产区。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柑橘黄龙病叠加飓风导致橙子产量创下了近八十年的新低,而橙汁期货价格因此出现了高达80%的涨幅。同样,西非的暴雨与真菌病导致可可供应锐减,价格创下了近四十六年的新高。东南亚及非洲的干旱则推动了糖价的上涨,而咖啡期货也触及了多年来的高位。荷兰合作银行预测,这种气候影响将持续至2024年,对糖、咖啡等作物的供应风险仍然存在。
供应链的绿色转型也在抬高成本。全球软性大宗商品贸易面临着绿色标准越来越严格的压力。例如,中粮国际等企业正在通过卫星监测淘汰违规农场,推动如FSC、RSPO等“零毁林”认证,这增加了合规采购成本。欧盟的CBAM机制要求追踪全流程碳数据,而中国则试点区块链技术以提升供应链透明度,这些措施间接推高了加工与运输成本。中国的海关还实施了“绿色关税”政策,对高耗能产品加征出口税,而低碳认证商品则享受关税优惠,这一政策进一步分化了市场供应结构。
第三,市场避险情绪也在助推商品价格。尽管通常情况下,美元的疲软对大宗商品是有利的,但近期关于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削弱了美元汇率对商品价格的支撑。作为避险资产的贵金属仍然受到追捧,黄金期货主力合约甚至出现单日涨幅达3%的情况。这表明在气候与政策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资金正在加速流入保值资产。
荷兰合作银行警告称,供应链成本的上升将逐渐传导至终端零售环节。预计包含可可的巧克力、含糖饮料等将面临显著的提价压力。消费者可能在未来的2024-2025年承受更高的食品通胀压力。这不仅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也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带来新的挑战。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和变化,全球供应链、生产商和消费者都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和创新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