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核心措施)
1. 阶梯式镇痛方案
轻度疼痛: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中度疼痛:弱类药物(如、可待因),但需注意其"天花板效应"(30天后可能需更换药物)。
重度疼痛:强类药物(如、透皮贴剂、奥施康定),需按时给药而非按需给药,以维持24小时无痛状态。
2. 辅助治疗
神经痛可联合抗惊厥药(如加巴喷丁)或抗抑郁药。
针对恶心、呕吐等症状使用对症药物。
二、非药物干预
1. 物理疗法
热敷/冷敷缓解局部疼痛,轻柔按摩改善血液循环(避免直接按压肿瘤部位)。
介入治疗如神经阻滞或脊髓电刺激,可阻断疼痛信号传导。
2. 心理支持
通过心理咨询、音乐/艺术疗法减轻焦虑,家长需保持情绪稳定以传递安全感。
分散注意力(如讲故事、游戏)能降低疼痛感知。
三、营养与护理
1. 营养支持
优先口服营养剂,无法进食时采用肠外营养,维持免疫力。
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
2. 日常护理
保持卫生习惯预防感染,调整舒适体位减轻压迫痛。
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温和活动(如短时散步)。
四、特殊注意事项
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密切监测副作用(如便秘、呼吸抑制)。
可考虑参与新药临床试验(需符合条件)或姑息性放疗/化疗缩小肿瘤。
建议与主治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疼痛管理需动态评估,及时调整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