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到底应不应该向父母发脾气
在华夏大地的教育熏陶下,我们自小被教导要尊重父母,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的支配。父母的意愿往往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即父母说一则我们不可有二心。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吗?当我们成年后,是否应该向父母表达我们的情绪呢?
网友们对此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许多人成年后才发现,父母曾经的责骂、随意翻看日记并在公众场合嘲笑等行为,给他们带来了真实的伤害。这些伤害在成年后才开始意识到,之前只觉得惭愧,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如今,这些网友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工作,与父母的联系也有所缓和,但心中仍然有一道坎。遇到问题时,他们选择沉默,不与父母沟通,导致父母抱怨他们为何越大越疏远。
对于是否应该向父母表达内心的愤怒,心理专家给出了建议。人们之所以想表达过去的愤怒,或许是希望得到关心自己的人的理解和温柔对待,或者是对过去的委屈有一个宣泄的出口。你可以尝试与父母沟通,结果无非两种:一是再次引发争吵,二是他们意识到对你造成的伤害,让你心里感到好受一些。
尝试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让他们承认对你的伤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家长的出发点总是“为你好”,他们为你付出了多少,你不仅不知感恩,还责怪他们,他们是多么的不理解你、多么的叛逆……他们的许多观念和做法已经伴随他们多年,不可能因为你的愤怒而推翻。
许多人都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直接表达的结果。其实,与父母的关系就是这样,无论吵得多凶、恨得多深,都无法改变这种关系。这是一种“分不开、离不开”的关系,还有一种无条件的爱与责任需要我们去承担。
我并不是劝你去大闹一场,而是希望你能尝试去沟通。多次沟通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无法改变的。逐渐地,你能放下心中的负担。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无论我们是否成年,当感到愤怒时,都不应该对父母大喊大叫甚至动手。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一谈。有效的沟通比愤怒和争吵更能解决问题。而且,如果你经常对父母大吵大闹,可能会伤害他们的心。正确的沟通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让我们用理解和爱来替代愤怒和冲突,构建更健康的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