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残端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癌症晚期 2025-07-21 15:36癌症晚期www.aizhengw.cn

一、探寻病因之旅:子宫颈残端癌的幕后黑手

当女性因其他妇科问题接受子宫次全切除术后,残留的子宫颈部分可能发生癌变,这就是子宫颈残端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癌症的发生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面纱。

我们要关注的是性行为对宫颈癌的影响。初次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等都被认为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青春期时期,宫颈处于鳞状上皮化生阶段,对致癌物尤为敏感。令人震惊的是,修女中宫颈癌极为罕见,而在那些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中,宫颈癌的发病率却显著上升。研究显示,与宫颈癌关系最密切的是性伴侣的数量。那些拥有十个以上性伴侣的女性,其患宫颈癌的危险性比只有一个性伴侣的女性高出三倍以上。当性伴侣数量超过六个且初次年龄在十五岁以下时,这种风险更是急剧上升。性关系的特征也对宫颈癌的风险产生影响。稳定的性伴侣相比不稳定的性伴侣,可能带来更持久的风险。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期、重复地接触携带性传播疾病的性伴侣会大大增加患癌风险。除此之外,肛门也与宫颈癌风险增加有关,但这背后的原因仍需进一步探索。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这一主要危险因素。在众多HPV型别中,约有三十余型与性生殖道病变有关。这些病毒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大类。低危型通常导致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而高危型则主要引发CINⅡ~Ⅲ及宫颈癌。在宫颈浸润癌中,HPV 16和18型的阳性率最高。生殖道HPV感染主要通过性传播,感染高峰年龄为18至30岁。大多数研究指出,宫颈HPV感染通常是短暂性的,自然清除时间通常为7至12个月。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被认为是发生宫颈病变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781名妇女进行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的高危型HPV (HR-HPV)检测,并每6个月进行一次的为期平均2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高危型HPV阳性患者的平均感染时间为7.5个月(范围在3至42个月之间),超过半数感染者在7.5个月内清除了病毒。相较高危型HPV阴性者,短暂和持续感染HPV的妇女更可能经历宫颈细胞学ASCUS和SlL,其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38和9.13。所有进展到CIN2/3以上的患者均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者。

Schlecht等(2001年)也在他们的前瞻性研究中报道了类似的发现。该研究对1611名妇女进行了长达7年的HPV和宫颈细胞学检查,并将连续两次HPV DNA阳性定义为持续感染。结果显示,与HPV阴性的患者相比,HPV16或18型持续感染患者发生SIL的相对危险度为8.68(95%CI,5.9至17.6)。对于任何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发生SIL的相对危险度为10.17,而发生HSIL的相对危险度更高,达到11.6。

近几十年来,生殖道HPV感染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在美国Rockester地区,HPV感染的发病率在1950至1978年间上升了八倍(Chuang,1984)。我国不同地区的调查也发现,宫颈癌组织中HPV 16型DNA的阳性率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调查数据表明,高发区山西省的HPV 16阳性率为64%,而低发区四川省为36%。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新疆农村地区的宫颈癌HPV 16阳性率特别高,达到88%,明显高于城市的66%。这些数据进一步强调了HPV感染和宫颈癌之间的紧密关联。

病例对照研究也一再证实HPV感染和CIN及宫颈癌之间的密切关联。一项在拉丁美洲四个国家进行的大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759例宫颈浸润癌及1467例对照,使用FISH法对HPV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PV 16/18和宫颈癌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eeves,1989)。当存在多种型别的HPV感染时,危险性更高。研究发现生殖道HPV感染中存在多重感染现象,其感染率可达39%,并且多重感染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在1999年,Ho等人对一百名女性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随访研究,探讨了HPV感染与宫颈癌之间的关联。他们发现,连续两次HPV阳性被定义为持续感染,而这种持续性感染与SIL的持续存在密切相关。更具体地说,HPV持续性感染与某些高危型病毒的关系尤为显著,其OR值高达3.91(95% CI,1.58~9.65),尤其是持续性高病毒负荷的OR值更是达到4.97(95% CI,1.45~17.02)。在排除了HPV因素的影响后,口服避孕药、初次过早以及教育水平低下等因素仍然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HPV与宫颈癌的自然关系,队列研究是一种理想的方法。Campion(1986)对一百例CIN妇女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观察,通过FISH法检测HPV DNA,结果发现HPV 16/18阳性者中有高达56%发展为CINⅢ,而HPV 6阳性的妇女中这一比例仅为20%。Schneider(1987)也有类似的发现。更有意思的是,三例宫颈CINⅠ~Ⅱ伴有HPV 16/18感染的妇女,在她们的性伴侣去除了伴有HPV 16型感染后,她们的病变也消失了。在芬兰的一项研究中,以细胞异型性HPV型别作为观察指标,平均随访60个月的结果显示,HPV16型较其他型别更易导致CIN的恶化(HPV 16型有45%恶化)。这些研究都进一步证实了HPV与宫颈癌之间的紧密关联。

在我国山西省襄垣县这一宫颈癌高发区的研究中,生殖道感染高危型HPV被认为是宫颈癌及其前驱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在这项研究中,无论是宫颈癌患者还是不同阶段的CIN患者,HPV的感染率都非常高。例如,在调查的已婚妇女中,宫颈癌和CINⅢ患者的HPV感染率达到了惊人的100%,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超过了九成。这些发现进一步强调了HPV在宫颈癌发病中的重要性。其他因素如月经及分娩因素、男性性行为及有关因素也与宫颈癌的发病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卫生状况不良、经期和产褥期卫生问题、多产等。研究还发现妊娠妇女的HPV检出率很高,这可能与妊娠期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至于男性性行为因素的研究也表明,男性性行为与宫颈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一些研究指出,宫颈癌患者的配偶大多有较多的性伴侣和各种性病史。这些研究都进一步强调了男性性行为因素在宫颈癌发病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些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保护女性的健康和安全。

这些研究结果均支持了HPV与宫颈癌之间的强相关性特别是在某些特殊型别的病毒即高危型病毒方面二者的关系尤为紧密与此同时其他因素如月经分娩因素男性性行为及有关因素也在宫颈癌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预防和筛查以保障女性健康。关于宫颈癌与其配偶性行为类型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在欧洲、泰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研究者发现宫颈癌的高危险性与配偶的嫖娼行为密切相关。这一结论得到了多位学者的证实,其中Buckley在1981年、Kjaer在1991年以及Wang在1996年的研究均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

Reeves和Quiroz(1987)的报道指出,在拉丁美洲,男性配偶的嫖娼行为对性病的流行有着重要影响。在高发区域,对这类性行为情况的调查显得尤为重要。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夫一妻制下妇女患宫颈癌的危险性,竟然与其丈夫的性伴侣数量有着直接的联系。这进一步证实了Buckley在1981年的观点。

Skegg(1982)的研究发现,传统上婚前保持贞洁的妇女(如印尼)的宫颈癌发病率却很高。他认为,这是因为其丈夫的嫖娼行为将致癌因子传递给了这些妇女。不仅如此,男性生殖器的HPV感染与其配偶患宫颈癌的危险也密切相关。Barrasso等(1987)通过对294例宫颈扁平湿疣及18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男性伴侣进行检查,发现64%的男性生殖器有尖锐湿疣及丘疹。而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性伴侣中,有32.8%也同时存在阴茎上皮内瘤变,这一比例在扁平疣患者中仅为1.4%。

更为令人关注的是,部分阴茎丘疹患者中检测出了HPV DNA序列。几乎所有的阴茎上皮内瘤变中都发现了HPV 16及33型,而HPV6,11及42型则主要存在于湿疣中。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与男性性伴侣HPV感染密切相关的观点。

除了上述研究外,关于男性阴茎癌对其配偶患宫颈癌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死亡回顾调查中,两种癌症在地理分布上的高度一致性具有统计学上的非常显著意义。这一发现为探索宫颈癌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再次提醒我们,性别并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双方的行为和健康状况都可能对彼此的健康产生影响。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