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术后也能幸福排便 中山六院联合多家医院发布这个肠功能障碍风险预测工具
放疗联合保肛手术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的新常态。这种治疗方式能让患者在保留肛门的同时获得良好的肿瘤学预后,但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常常不尽人意。大便次数增多、失禁、里急后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些患者不得不进行肠造口手术以减轻痛苦。预测术后肠功能障碍的风险尤为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提前获得个体化的预防和支持措施。
得益于中国放射性肠损伤研究协作组的支持,中山六院结直肠外科的王辉和秦启元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北京友谊医院的研究团队,成功在消化系统疾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论文构建了一项新的预测模型PORTLARS预测模型。这一模型不仅能在术后早期评估新辅助放疗联合保肛手术后患者发生严重肠功能障碍的风险,还能在术前模拟手术情景,为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而我国大约有一半的结直肠癌发生在直肠。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已经提高,但术后并发症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近四成的患者在直肠癌保肛术后会出现大便失禁、便频等症状,这些症状被称为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针对癌症的治疗不仅要追求生存时间的延长,更要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山六院的王磊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直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问题,帮助患者实现“幸福排便”。他们发现术前放疗、低位肿瘤以及放疗引起的直肠结构性改变是患者术后发生重度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此次研究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了PORTLARS预测模型,并设立了内部训练数据集及外部验证数据集进行验证。该模型预测准确率高,且主要事件预测能力优于先前西方国家的术前LARS评分。目前,该模型可通过网站或手机APP自由使用。这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是一大福音,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决策和恢复。研究团队深入探讨了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疗联合保肛手术后的恢复情况。为了全面分析这一领域的临床数据,他们系统收集了一系列关键数据点,旨在建立一个高效预测模型。该团队首先回顾性地收集了中山六院521例直肠癌患者的数据作为内部训练集,这些数据详细记录了患者接受新辅助放疗联合保肛手术后的恢复情况。他们还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北京友谊医院收集了额外的347例直肠癌患者的数据作为外部验证集。这些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详尽,并且在术后平均4.7年的时间里接受了LARS量表评估,平均评分为28.4分。
研究团队基于这些宝贵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一步筛选出关键的预测指标。他们采用了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模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GBDT)以及支持向量机(SVM)等,对候选预测指标进行建模和筛选。经过严格的Wald检验和递归特征消除(RFE)算法,最终确定了最优的预测指标组合。这些指标包括术后直肠残端长度、是否发生吻合口漏、近端肠管部位(降结肠/乙状结肠)以及术后病理淋巴结分期。这些关键指标为建立PORTLARS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研究团队在内部及外部验证集中验证了PORTLARS模型的预测效果。与此他们还将PORTLARS与已有的术前LARS评分预测模型POLARS进行了对比。结果令人振奋,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PORTLARS算法表现优异,对主要事件的预测效果优于POLARS。无论是在内部训练集还是外部验证集中,PORTLARS均展现出了良好的预测效果。这为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项研究的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决策支持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直肠癌患者的恢复情况,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原文链接: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