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容易被误诊 全身不明原因疼痛当心是骨髓瘤
多发性瘤:无声的杀手,需警惕与早诊
在血癌的家族中,有一种名为多发性瘤的恶性肿瘤悄然蔓延。它是由浆细胞的恶性增生引发的疾病,是血液系统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淋巴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的李娟教授,国内瘤领域的权威人士,指出55岁左右的中老年人进入多发性瘤的高发期。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病程的第三期,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这使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谈及多发性瘤的病因,李娟教授表示仍不明确。与其他肿瘤相似,辐射、毒物等可能是诱因。慢性感染,如乙肝、牙龈炎等,也可能增加患病几率。但这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我国,多发性瘤患者往往出现严重症状才就医,如肾功能衰竭、全身骨头破坏,甚至脊髓压迫导致瘫痪等。这不仅增加了治疗风险,还提高了并发症风险、相关治疗的死亡率和费用。早期诊断对多发性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李娟教授提醒,出现不明原因的局部或全身性骨痛、肾功能不全、大量泡沫尿、高钙血症、贫血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为瘤。平时体检中的异常指标如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下降、生化21项中的肌酐升高、球蛋白上升等,也要引起注意。确诊则需通过穿刺、病理检查和血清/尿检查。
由于多发性瘤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患者往往首先到骨科、肾病科就诊,而非血液科。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要提高警惕,降低误诊率,提高早期诊断率。
幸运的是,随着新型治疗方式的不断应用,多发性瘤患者的生存期已经显著延长。李娟教授表示,从90年代至今,多发性瘤的治疗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如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等一系列新药和方式的应用,尤其是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结合的整体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平均无病生存期已经可以达到95.4个月。
尽管多发性瘤仍无法治愈,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已经让许多患者重获新生。让我们共同警惕这个“无声的杀手”,为健康护航。自2006年起,李娟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施的“含新药的诱导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维持治疗”的整体策略,已经为数百例瘤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这一策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法,更是一种全方位、多阶段的战斗策略,针对多发性瘤这一恶性疾病展开持久而深入的战斗。
十多年过去了,经过这种整体治疗策略的患者,他们的生存期从原来的约三年(即约33个月)延长到近八年(即95.4个月),几乎是三倍的增长。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患者实现了无病生存,这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特别是在欧美国家以DSⅢ期为主的病人群体中,是罕见的。
李娟教授特别强调,对于多发性瘤患者来说,早期实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明显优于晚期移植。早期移植的患者生活质量更高,他们需要接受的化疗时间更短,而且所需费用也会减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整体治疗方案中的核心环节,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患者应尽早进行。
而对于那些年龄超过65岁、不适合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瘤患者,李娟教授也创新地提出了“传统化疗-含沙利度胺方案-含硼替佐米方案的阶梯治疗”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同样使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有效地解决了国内新药耐药后无持续更新药物治疗的难题。
经过前期的治疗,瘤细胞已经被降低到较低水平,患者甚至可能达到完全缓解的状态。这并不意味着战斗已经结束。患者还需要接受维持治疗,否则癌细胞可能在几个月到两年之间复发。李娟教授指出,多发性瘤的维持治疗相对简单,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需要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即可。维持治疗期间不需要像其他肿瘤那样进行强烈的化疗。
通过李娟教授的规范治疗,多发性瘤患者有望实现将这一恶性疾病转变为一种慢性病来治疗的目标。这不仅是对每一位患者的福音,也是医学界在抗击恶性疾病路上的一大进步。以上内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