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医学研究和权威资料,得过布鲁氏菌病(布病)并不会降低患癌症的风险,两者属于不同病因的疾病,目前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得过布病就不得癌症”的说法。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布病与癌症无直接关联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乏力等。而癌症是恶性肿瘤,与遗传、环境致癌物、免疫异常等因素相关,两者的发病机制完全不同。
多项研究明确指出,布病治愈后既不会直接预防癌症,也不会显著增加癌症风险。但若布病未及时治疗导致慢性炎症,可能间接影响免疫系统,理论上可能略微增加某些癌症(如淋巴瘤、肝癌)的风险,但关联性较弱。
2. 慢性炎症的潜在影响
长期未治愈的布病可能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而持续的炎症状态可能通过细胞损伤和基因突变累积,间接增加癌症风险。例如,慢性布病感染可能与肝癌、肺癌等存在微弱关联,但需结合其他高危因素(如吸烟、酗酒)共同作用。
此类情况较为罕见,且通过规范治疗(如抗生素)可有效控制布病,降低炎症持续的风险。
3. 科学防治建议
布病患者:应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如多西环素、利福平),避免疾病慢性化。治愈后无需过度担忧癌症风险,但建议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并定期体检。
癌症预防:需关注明确的致癌因素(如吸烟、病毒感染等),而非依赖布病感染。定期筛查(如肺癌低剂量CT、肝癌超声检查)是更有效的防癌手段。
布病与癌症无直接因果关系,既不能预防癌症,也不会完全豁免癌症风险。科学治疗布病、关注常规防癌措施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