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贫血患者揿针的部位

抗癌饮食 2025-11-07 13:47肝癌症状www.aizhengw.cn

一、主要治疗穴位

1. 足三里

  • 位置: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约四横指),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
  • 作用: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促进气血生化,改善贫血及癌症相关乏力症状。
  • 2. 三阴交

  • 位置:内踝尖上3寸(约四横指),胫骨内侧缘后方。
  • 作用:调和肝脾肾三经,滋阴养血,尤其适合女性患者或化疗后血虚。
  • 3. 血海

  • 位置: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约三横指)。
  • 作用:活血调经,改善贫血相关的头晕、心悸及化疗后抑制。
  • 4. 膈俞

  • 位置: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横指)。
  • 作用:为“血会”穴,刺激造血功能,缓解贫血伴随的肢体麻木。
  • 5. 脾俞

  •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作用:增强运化功能,改善营养吸收障碍性贫血。
  • 二、辅助穴位(根据症状加减)

  • 内关:缓解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
  • 合谷:减轻癌痛及焦虑情绪。
  • 关元/气海:温阳补气,适用于气血两虚型患者。
  •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规范

  • 需严格消毒皮肤和针具,避开破损或感染部位。
  • 留针时间建议20-30分钟,夏季可缩短至15分钟,避免感染。
  • 2. 禁忌症

  • 皮肤红肿、溃疡、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
  • 孕妇禁用三阴交穴。
  • 3. 联合治疗

  • 可配合艾灸(如足三里、关元)增强温补效果。
  • 饮食建议红枣、桂圆等补血食材,避免生冷。
  • 四、温馨提示

    揿针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癌症贫血患者应综合评估病情,重度贫血或造血功能障碍者需及时就医。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