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焦裕禄精神心得
焦裕禄同志逝世已经六十载春秋,豫东平原的泡桐树依旧繁茂,黄河故道的风沙早已被他的精神化为万亩沃土。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位县委的生命历程,内心依然会涌起深深的震撼。他在兰考的四百七十个日夜,以其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人民公仆",他的人生答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那颗枝叶关情的赤子之心,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焦裕禄的办公桌抽屉里,藏着他的心声:救济粮票、止疼药片、调研笔记,这三样东西,记录着他的日常。他风雪夜访贫问苦,踏遍全县的生产队,与百姓同吃同住;洪水中勘察水情,他用木棍丈量河渠,绘制出兰考水系的“活地图”。当群众泪流满面地接过救济粮时,他只说:“我是您的儿子。”这句话,胜过千言万语,道出了他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赤诚的为民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深夜窗口的灯火,是沾满泥土的裤腿,是群众手心的温度。
在焦裕禄身上,我们还看到了治理盐碱地的密码。他深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因此倾尽全力深入调研。面对肆虐的“三害”,他带领技术员追风口、探流沙,用数百个日夜的辛勤绘制出详尽的灾害图谱。他在兰考大地上,以科学精神和实干作风,创造出一个个奇迹。韩村的泡桐、赵垛楼的翻淤压沙、双杨树的样板田,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是数十次的实地验证。这种精神,让兰考在绝境中找到了生路,也为新时代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焦裕禄的生命绝唱更是让人动容。面对晚期的肝癌,他用钢笔顶住剧痛的肝区坚持工作,藤椅右侧被顶出碗口大的窟窿。他临终前唯一的心愿是:“把我埋在沙丘上,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要看着你们治好它。”这种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对事业的忠诚担当,让人肃然起敬。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焦裕禄的精神愈发彰显时代价值。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毛相林带领村民凿出“天路”,邓迎香用十年打通脱贫隧道,这些新时代的“焦裕禄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精神火炬,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当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脚步丈量民情冷暖,我们就是在传承焦裕禄的精神。这片土地上的每棵泡桐都在诉说: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生命才能在岁月长河中绽放永恒的光芒。焦裕禄同志虽然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