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益性不是政府包揽
3月9日,来自全国各地医疗界的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利用午休时间,针对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与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问题展开了一场热议。代表们一致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医疗公益性不应仅仅依赖的大力投入,而应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讨论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强调:“实现医疗公益性,需要逐步加大投入。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投入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提升医疗水平,医院需要大量的资金。否则,看病便宜、方便的承诺将变得毫无意义。”他进一步指出,欧美及港澳台地区的医院得益于大量的社会资金注入,这些资金对医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呼吁关注此领域,为社会资金顺利流入医疗卫生行业开绿灯。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则主张国家应承担医院公共卫生项目、退休人员工资、大型设备和房屋建造等投入。她认为,医务人员的劳务成本可以通过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式获得。在此背景下,医务人员的收入应与他们的付出更加匹配。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国提到,虽然将资金从大医院投入到基层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来解决问题。他建议更科学地管理医保资金,使其既能提高参保者的受益水平,又能支持医院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王天佑则对医疗服务价格表示关切。他多次参加卫生部的价格机制讨论会,并呼吁提高医疗服务费用,以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他认为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既不能反映劳动价值,也不能体现物的消耗,这是不合理的。同样,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也强调医改的当务之急是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他提议先从提高挂号费开始,让医生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不仅能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能让医生的收入更加体面。这场讨论在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氛围中结束,代表们纷纷表示将积极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