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食补 这样做可能会「越补越大洞」
秋意渐浓,台湾的季节转换似乎比往年更加迅速。刚过中秋,几场阴雨和台风接踵而至,凉风伴着细雨,让人不禁感受到进补的时节已经来临。对于台湾人来说,无论春夏秋冬,进补都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从温补、热补到平补、凉补,台湾人对身体的呵护可谓无微不至。从鸡精、药膳火锅到四物鸡,似乎只要吃一些补品,就能瞬间恢复体力,强健体魄。进补并非人人适合。中医师们发现,许多人在进补时存在误区,导致身体出现不适。那么,如何正确进补,才能让身体真正获得健康,让五脏六腑达到平衡状态呢?
在进补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常听人说药膳有温补、凉补之分,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温补,什么样的人适合凉补呢?中医师辛重毅表示,药膳进补应遵循“寒者温之,热者凉之”的基本原则。有虚、寒现象的人需要温补,而有热象的人则应该选择凉补。
例如,舌边有齿痕、容易疲倦、脸色苍白、手脚冰冷、说话有气无力的人,大多属于气虚体质;起身容易头晕、脸色萎黄、偶尔心悸、经血稀薄而量少的人,大多属于血虚体质。这些体质的人可以选用温暖的食材和温性的药材进行温补。对于体质燥热的人来说,进补则需要谨慎。容易口干舌燥、便秘、失眠的人,大多属于实热或阴虚燥热体质,不适合食用温补药膳。有代谢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也不建议食用温补药膳。
辛重毅强调,进补在中医中是一种阴阳平衡的概念。现代营养学也认为,针对身体的需求来摄取营养成分才能改善亚健康状态。在进补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食材和药材。即使是燥热体质的人,也需要区分实热和虚热,选择合适的清热食材或药材。
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实并不需要特别进补。只要选择新鲜、抗氧化、高纤的食材,保持平衡饮食,就能保持身体健康。如果偶尔觉得身体虚弱,可以使用一些平价的补气药材,如黄耆、党参等,再搭配一些食材,就能达到不错的补气效果。
进补前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补方式。违反进补的基本原则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在进补时,我们需要听听身体的声音,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进补的效果,让身体获得健康和平衡。加入【健康医疗网】,关注您的健康!请遵循专业医师的建议和指导进行进补,确保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