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如何预防
颈动脉体瘤:一种罕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的深度解析与预防策略
颈动脉体瘤,医学术语又称为副神经节瘤,其历史可追溯至1743年,由 Von haller 首次注意到颈动脉体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 1891 年 Marchond 才首次报道了颈动脉体瘤并对其进行了手术治疗,但术后不久患者便离世。直至 1969 年,全球报道的颈动脉体瘤病例累积超过 500 例。颈动脉体通常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有包膜包裹,大小各异,直径约为 3.5mm。由于其富含血管和神经,故手术风险较高。那么,如何预防这种肿瘤呢?这成为我们今天探讨的重点。
颈动脉体瘤肉眼观察,肿瘤呈现红棕色,形状或为圆形、卵圆形,有明显的分叶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主要为多边形,胞浆呈伊红染色,内部含有大量的空泡和微粒体。这种肿瘤多好发于 30 至 40 岁的青壮年人群,恶性变率为 5% 至 10%。
预防颈动脉体瘤的形成并非易事。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手术。由于这种肿瘤生长缓慢但手术风险大,对于较小的肿瘤,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随访观察。当肿瘤增大时,手术的难度和死亡率都会相应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颈动脉体瘤对放疗并不敏感。虽然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但同时也增加了恶变的可能性,并且使手术时分离肿瘤变得更加困难。手术治疗的主要挑战在于避免颈动脉损伤、出血以及颅神经损伤。
在手术前,应考虑进行颈总动脉结扎的问题。为了增加脑的耐受性,可以对患侧颈总动脉进行间歇压迫。选择性血管造影可以帮助发现肿瘤的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来自颈外动脉分支。为了减少对肿瘤的血液供应并减少术中出血,可以使用乙醇聚乙烯颗粒栓塞供应肿瘤的颈动脉分支。在手术过程中,多数肿瘤可以从颈总或颈内动脉上剥下。为了降低手术风险,应结扎颈外动脉,并尽量避免损伤颅神经。如果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受到损伤,可以进行结扎或重建。值得注意的是,颈总动脉结扎的死亡率较高,达到 30% 至 50%。
面对颈动脉体瘤这一罕见挑战,我们需要采取谨慎而周全的治疗策略。预防肿瘤的形成固然重要,但在治疗过程中,更应注重手术的精准与细致,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每一位患者带来希望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