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将访华?中美态度耐人寻味
访华时间差异背后的微妙政治意图
近日,有关布林肯访华的天数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起初,美媒爆出他计划在华待上四天的时间,然而真正公布的行程却是三天(从4月24日至26日)。这种时间上的差异被某些观察人士解读为美方的小心机。他们认为美方在统计时间时,将专机的行程时间也纳入了访华时长,可能是为了塑造拜登对华外交的积极形象,以此服务于即将到来的大选。事实上,这样的策略在美财长耶伦的访华行程中也可见一斑。
那么这次布林肯访华的真正焦点是什么呢?除了天数之外,他的行程安排也透露出了不少信息。美方诉求方面,布林肯此次访华计划涉及中美关系、商业贸易等传统议题,同时也触及俄乌冲突以及南海问题等敏感话题。美方还特别关注中国企业涉俄的指控问题。而美方强调此行的主要目标是“管控竞争”,而非打破现状。中方立场则明确,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认知”,强调纠正美方对华的错误判断。中方也重申了在台湾和南海等核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对于美方的打压与合作的双重标准行为,中方也表达了关切。
在外交措辞方面,此次中方对布林肯访华的表述显得尤为微妙。没有使用“应邀”,而是用“经双方商定”,这似乎在暗示是美方主动推动了这次访问。与去年布林肯访华时的措辞相比,这一变化反映了中方对美方政策调整的谨慎态度。随着美方在芯片制裁等方面的动作日益频繁,中方对美方的回应也从以往的“欢迎”转变为如今的“暂无消息发布”,似乎在表达对美方缺乏诚意的不满。
对于此次访问的预期成果,双方都表现得相当低调。美方承认“不会取得突破”,而中方则强调对话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布林肯此次访华更多的是为了维持高层间的沟通渠道,但在实质性问题上很难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美国持续对华施压的背景下。当前的中美关系呈现的是一种“斗而不破”的状态:尽管双方存在分歧和竞争,但通过高层互动仍然能够管控分歧。布林肯访华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突破,背后反映的是两国在博弈中试探底线、争取主动的复杂态势。这种微妙的政治博弈在未来仍将继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