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理学检查(金标准)
活检/穿刺:通过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这是确诊癌症最可靠的方法。例如胃镜、肠镜中发现可疑病灶时可直接取样送检。
细胞学检查:通过体液(如痰液、胸腹水)或细针穿刺获取细胞,观察是否存在癌细胞。
2. 影像学检查
CT/MRI:用于定位肿瘤位置和评估扩散情况,如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腹部CT检查肝癌等。
超声:常用于甲状腺、乳腺、腹部器官(如肝、胆、胰)的初步筛查。
内窥镜:胃镜、肠镜可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并取样活检。
PET-CT:全身扫描,用于判断肿瘤转移或复发。
3. 肿瘤标志物检测(辅助手段)
通过血液检测特定蛋白或物质,如甲胎蛋白(AFP)提示肝癌、癌胚抗原(CEA)提示消化道肿瘤等。但需注意,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意味着癌症,需结合其他检查。
4. 针对性筛查(根据癌症类型)
肺癌:低剂量螺旋CT(优于胸片)。
乳腺癌:乳腺超声+钼靶检查。
肝癌:AFP检测+肝脏超声/CT。
胃肠癌:胃镜、肠镜是金标准。
前列腺癌: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注意事项
癌症筛查需根据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等选择针对性项目,避免过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唯一标准,其他检查多为辅助或筛查手段。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检查建议,建议咨询医生并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