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75%患者可存活
主要发病人群:青春期的少年与古稀之年的老人
在生命的舞台上,一场与死神的较量正在上演。主要发病人群锁定在10至25岁的青春少年与60岁以上的白发老人。他们面对的是一种名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挑战。
治疗方法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疗法。这两种方法如同生命的救赎者,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医生们透露,超过75%的患者在采用这些治疗方案后,将有机会长期存活,甚至达到治愈的目标。
让我们回想起那个寒冷的冬夜,9岁的小强在江西老家突然遭受生死的考验,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当地医生的预测仿佛一片绝望,仿佛生命的火焰即将熄灭。小强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带着他跨越千山万水,从江西到广州,寻求治疗的希望。如今,小强已经基本康复,即将走出阴霾,迎接新生。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像小强一样幸运。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专家们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每年仍有一些“再障”患者,尤其是儿童因为各种原因延误治疗而离世。认识的误区和巨额的治疗费用是阻碍治疗的两大难题。
许多家长和医生对“再障”的认识有限,一听到这个疾病就感到绝望,放弃了治疗的希望。重型“再障”起病需要尽早到有治疗经验的血液中心治疗,但很多患者和家属却不清楚这一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另一方面,昂贵的治疗费用也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费用高达25万至30万,而且供体难以寻找。即使选择免疫抑制治疗,也需要用到一些自费的高级药品。
希望并未完全熄灭。市一医院血液科和志愿者团体正在开展一个名为“生命的呼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救助”的项目。他们的目标是筹集资金,每年资助10个重型“再障”患儿。王顺清医生表示,对于低龄的患儿,有时候十几万就能为他们带来新生。
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曾被视为血液科的“杀手”,但其并非绝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及时、正确地治疗,“再障”是可以战胜的。让我们携手,为那些正在与病魔抗争的孩子们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