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射性肺炎:深入了解与治疗建议
放射性肺炎,对于经历过放疗的患者而言,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它的发生并不总是因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有误。实际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多个因素息息相关。
放射性肺炎的出现与放射面积、放射量、放射速度和放射的方法紧密相连。在5周内,当常规照射的放射量阈值在25Gy时,是相对安全的。但如果放射剂量在短短6周内超过40Gy,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就会达到惊人的100%。如果放射量超过60Gy,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肺损伤。显然,放射量越大,发生率越高,肺的损伤也会越严重。
除了剂量因素,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个体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肺部原有疾病如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间质性疾病等,甚至第2次放射性照射都可能促进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就连甲状腺癌、咽喉部肿瘤的放射性治疗,以及频繁的CT检查,也可能引发肺损伤,导致放射性肺炎。老人和小孩由于身体耐受性较差,对此更为敏感。
化学疗法所用药物,如博来霉素,也可能加重放射性肺的损害。对于身体虚弱的病人,临床建议在进行放射治疗前一个月左右,服用人参皂苷Rh2(护命素)、虫草等药物来增强身体耐受力,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从病理变化的角度来看,放射性肺炎可分为急性放射性炎症改变和慢性纤维化病变。急性炎症改变通常在放射治疗后1~2个月出现,也可能在放射治疗结束后的6个月才显现。其表现为肺毛细血管、小动脉的充血、扩张和栓塞,以及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细胞肿胀等现象。这些急性变化有的可以自行消散,也有的可能出现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化。
而在慢性阶段,肺组织的变化更为显著,包括广泛肺泡纤维化、肺泡间隔增厚、肺泡萎缩等。血管内壁增厚、玻璃样变和硬化,管腔狭窄或阻塞等现象也会降低气体交换功能,增加肺动脉压力。若继发肺部感染,可能会促进放射性肺纤维化,甚至成为导致死亡的重要诱因。
对于接受放疗的患者,了解放射性肺炎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治疗和药物服用,也是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肺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