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 放化疗之后 转移反而加快
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患者都曾面临过一场与癌症的较量。他们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癌症初期,尚未在其他器官发现转移的迹象,然而一旦经历了手术、放化疗的治疗后,短短半年内,肝、肺、脑、骨等重要脏器却出现了转移灶。这使得人们不禁困惑,治疗为何反而加速了转移,甚至加速了生命的消逝?
癌症的扩散与转移,其实是一种微妙的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将体内的原发瘤比作“母体”,而那些转移瘤则如同一个个“儿子”,受到原发瘤的严格控制。原发瘤会分泌一种抑制因子,对转移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避免其过快生长,与其争夺营养。研究表明,原发瘤与转移瘤之间保持着一种特定的比例关系,即10:1。也就是说,如果原发灶的大小为3公分,那么在其它器官就会存在一个或多个大小为3毫米的转移灶。
手术或放化疗的治疗方式,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当原发瘤被切除或受到攻击时,由原发瘤分泌的抑制因子也随之减少或消失。失去控制的转移灶开始大量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刺激肿瘤血管的生成,获取丰富的营养和氧气。它们的生长速度变得极为疯狂,甚至可以达到治疗前的十倍速。从看不见的微小转移灶到长大成1公分的大小,最短只需要三个月,最长也不过半年。
很多患者在接受手术、放化疗后,肿瘤转移灶迅速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此。那么,我们常见的治疗手段手术、放化疗,真的无法阻止肿瘤的转移吗?
的确如此。我们普遍认为,手术、放化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然而现实是,这些治疗手段在消除瘤体、解除压迫、快速缓解症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于阻止肿瘤的扩散和转移却效果有限。
手术的目的在于迅速切除大的瘤体,解除其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缓解症状。如果手术做得干净彻底,可以防止肿瘤在原位置的复发。手术无法解决远处转移的问题。放疗可以精确地定位,最大限度地杀灭局部肿瘤,但同样无法解决转移问题。而化疗药的副作用更是令人堪忧。化疗药本是为了阻止癌细胞转移而设,但往往化疗药本身的毒性,还未等其杀死所有癌细胞,人体就已因无法承受的副作用而先行垮掉。这一现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引起了日本的警告,如今已被世界医学界广泛认同。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治疗方式,寻求更为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与癌症抗衡,夺回我们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