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基因检测 抽血行不行
通过抽取一管静脉血进行基因检测,这一做法引起了患者和家属的广泛关注与兴趣。随着许多患者为此付出了一定的费用后,在期待的日子里拿到了全阴性的报告,希望的火焰瞬间被泼灭。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外周血基因检测准确性与灵敏度的质疑。
我们来解读一下外周血做肿瘤基因检测的原理。癌细胞的不断分裂过程中,会遭受药物、免疫系统攻击及癌细胞之间的竞争,导致部分癌细胞裂解,释放出DNA片段进入血液,这些被称为循环肿瘤DNA(ctDNA)。正常的人体细胞也会发生裂解并释放DNA。外周血中有一部分DNA来自于肿瘤细胞的裂解,但比例很低,仅为1%。如果测序深度只有300倍,那么检测结果可能毫无价值,至少需要达到1000倍的测序深度才能获取有意义的结论。
关于准确率问题,抽取的外周血检测的是血浆中的游离DNA(测序深度至少1000倍),同时对离心得到的白细胞进行同样的测序(一般测序深度为300倍)。白细胞的测序数据能够帮助过滤掉血浆中正常细胞裂解的DNA片段信息,主要分析肿瘤细胞裂解和释放的DNA片段。大型基因测序公司提供的血液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是可靠的,确实来源于肿瘤细胞。但问题在于,并非每次都能检测到肿瘤细胞裂解释放的DNA,主要是因为其浓度过低。
我们需要了解,外周血中的游离DNA并不是稳定存在的。它们会被血液中的DNA酶降解。研究指出,4小时内就有一半的DNA被降解。这意味着血液中的DNA碎片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不断被生产和降解。这也为抽血做基因检测提供了前提调节:在患者的肿瘤病灶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如刚完成手术且病情稳定时,可能无法从血液中检测到肿瘤细胞裂解释放的DNA。
那么,为何化疗会影响抽血做基因检测呢?化疗药物通过抑制DNA合成、复制等方式来杀灭癌细胞,同时也影响正常细胞。当使用多轮化疗后,那些活跃代谢的癌细胞可能被清除,留存的是休眠期的癌细胞。此时通过抽血做基因检测可能无法获得理想的结果。
至于患者在使用靶向药物时是否影响抽血做基因检测,原则上确实会有一定影响,但不如化疗那么关键。在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液里既有肿瘤细胞的DNA碎片,也有被靶向药物杀灭的癌细胞裂解释放的DNA碎片。这两部分癌细胞的DNA检测都是有意义的。而且,患者不可能完全停止治疗等待基因检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权衡各种因素。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通过抽血进行靶向药物基因检测确实是一项挑战。对于肺癌、乳腺癌、肠癌等患者来说,如果注意上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抽血检测,其准确率仍然很高。如果患者能够提供肿瘤组织的手术样本或穿刺样本,那么检测效果将会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