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治疗可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命续航
肝脏是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最常见的器官之一,肝转移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只有通过手术根治性切除才有可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由于多种因素,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但并不意味着无计可施。
随着对肠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了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临床医生操作技能的不断提升,肝转移瘤微创治疗逐渐崭露头角。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廖旺军详细介绍了当前的微创治疗方法,包括消融治疗、介入化疗和放疗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1999年起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已成功完成1700多例治疗病例。通过超声/CT融合图像导航和超声造影评估等技术,治疗的准确性得到提高,降低了肝转移瘤的残留率,从而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除了射频消融治疗,肝动脉灌注化疗也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常用的介入化疗方法。当肝转移病灶直径超过5毫米后,90%以上的血供来自肝动脉。将化疗药物直接输注于肝动脉内,可以提高肝内转移病灶的药物有效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廖旺军强调,在实施肝动脉灌注化疗时,首先要建立直接的肝动脉持续给药通道。通过导丝沿血管将输液导管开口留置于胃右动脉开口以上的肝固有动脉内,并与皮下药盒连接。每周期给药前通过药盒注入碘剂造影明确导管开口位置,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选择更加多样化,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射频消融治疗和肝动脉灌注化疗等微创治疗方法在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氟尿苷与地塞米松的联合应用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廖旺军教授
在癌症治疗领域,肝动脉灌注化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当下,氟尿苷联合地塞米松的方案更是成为临床中的主流选择。氟尿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在肝内被清除,极少进入体循环,确保了药物在肝脏内的浓度远高于全身,从而显著降低了全身毒性。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胆道损伤这一不良反应,幸运的是,地塞米松的应用能显著降低这一风险。
随着药物剂型的不断进步,含伊立替康的载药微球也融入了肝动脉灌注化疗之中。对于肝转移的患者而言,局部控制率通过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与全身化疗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综合治疗方法不仅为部分患者带来了手术根治的机会,更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肝动脉灌注化疗对于肝外病灶的控制效果相对较弱,其疗效主要取决于所选灌注药物的疗效。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来说,选择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至关重要。
病例图解:
患者确诊时,通过PET-CT发现肝转移瘤呈现弥漫性浸润生长。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成为治疗的关键。经过四周期的治疗后,PET-CT结果显示肝脏体积恢复正常大小,提示肝转移灶得到有效控制。这一显著的治疗效果得益于有效的药物灌注和先进的医疗技术。
专家介绍:
廖旺军教授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的主任医师,擅长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及微创治疗。在肝转移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廖教授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操作水平。研究方向包括胃肠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和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他的出诊时间为周三下午惠侨楼名医诊区及周四上午专家门诊。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内容为网站,。如需内容合作请联系邮箱或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