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即就医评估
癌症患者便血可能是肿瘤侵犯血管、门脉高压(如肝癌)或治疗副作用所致,需尽快就医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医生会通过结肠镜、CT/MRI等检查定位出血点,并评估贫血程度。
若伴随头晕、心慌等失血症状,需紧急输血纠正低血容量休克。
2. 针对性止血治疗
内镜下止血:适用于结肠或直肠肿瘤出血,通过电凝、激光或硬化剂注射直接处理出血点。
血管栓塞术:如肠癌出血可通过DSA造影定位后,用化疗药物或栓塞剂封闭靶血管。
药物止血: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降低胃酸,生长抑素减少门脉血流(适用于肝癌便血)。
3. 原发病治疗
手术切除:若肿瘤局限且患者体能允许,手术是根治性选择(如直肠癌切除)。
放化疗/靶向治疗:控制肿瘤进展,减少出血风险。例如,直肠癌可通过术前放疗缩小肿瘤。
4. 支持治疗与护理
营养支持:高纤维饮食保持排便通畅,避免辛辣食物刺激肠道。
卫生管理:便血后清洁肛周,预防感染。
心理疏导:癌症合并便血易引发焦虑,需家属和医护共同提供心理支持。
5. 注意事项
避免误判为痔疮:癌症便血常为暗红色、混有黏液或伴大便变细,与鲜红色痔疮出血不同。
定期复查:治疗后需监测血红蛋白、肠镜等,及时发现复发或新出血灶。
若出血无法控制或反复发作,需与医生讨论姑息治疗选项(如肠道支架缓解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