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我检查与症状观察
观察身体症状:如持续咳嗽、体重快速下降、体表肿块、异常出血等可能是癌症的警示信号。
定期自检:如乳房自检(检查肿块或皮肤变化)、盆腔自检(观察腹部异常)等。
2. 医学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血液检查检测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指标,异常升高可能提示癌症风险。
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超声、CT、MRI等,可发现体内占位性病变或转移灶。
内镜检查:如胃镜、肠镜可直接观察消化道内壁病变,适用于胃癌、肠癌筛查。
3. 病理学检查(金标准)
组织活检: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可疑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确诊是否为癌症。
4. 癌症专项筛查
高危人群筛查:根据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等选择针对性项目,如:
肺癌:低剂量螺旋CT(吸烟者或高危职业人群)。
乳腺癌: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40岁以上女性)。
结直肠癌:肠镜检查或粪便潜血试验(50岁以上人群)。
5. 基因检测与风险评估
遗传风险:有家族史者可进行基因检测(如BRCA基因检测乳腺癌风险)。
生活方式评估:长期吸烟、酗酒、肥胖等不良习惯需结合筛查。
注意事项
假阳性/阴性:肿瘤标志物或影像学结果异常不一定是癌症,需进一步确诊。
定期随访:高危人群建议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
若出现疑似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就医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