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片医生(影像科医生)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X线、MRI等)结合病变特征来初步判断癌症的可能性,但最终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以下是常见的判断依据和方法:
1. 病变形态学特征
结节/肿块大小:通常恶性结节越大风险越高,例如超过2厘米的肺结节恶性概率可达50%以上。
边缘特征:分叶状、毛刺、不规则边缘或胸膜凹陷征等提示恶性可能。
密度变化:实性结节中密度不均匀,或磨玻璃结节出现实性成分增长,需警惕恶性。
2. 动态变化观察
生长速度:短期内(如3-6个月)体积倍增或实性成分增加的结节更可能为恶性。
增强表现:通过增强CT或MRI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高代谢或血供丰富的区域可能提示肿瘤。
3. 影像学技术辅助
多模态成像:结合PET-CT或PET-MRI,通过造影剂摄取程度判断代谢活性,高代谢病灶更可能为恶性。
穿刺引导:在CT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直接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即“架桥”技术)。
4. 其他间接征象
阻塞性改变:如中央型肺癌可能导致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
转移迹象:发现淋巴结肿大、远处器官异常阴影等可能提示肿瘤扩散。
5. 综合评估与病理确认
影像科医生会结合临床病史(如体重骤降、持续疼痛等)和实验室检查(如肿瘤标志物),但最终需病理报告明确诊断,包括肿瘤分级、浸润等。
需要注意的是,影像学只能提供“疑似”诊断,确诊必须通过病理活检(如穿刺或手术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