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治疗(或称介质疗法)是一种通过特定介质靶向作用于肿瘤组织的治疗方法,其核心在于利用介质作为载体或媒介,将治疗成分精准递送至病灶区域。以下是相关分类和应用:
一、介质治疗的主要类型
1. 物理介质治疗
放射性粒子植入:如碘125粒子通过持续释放伽马射线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半径精确控制在1.7厘米内,适用于肺癌等实体瘤。
热疗:利用电磁波(如13.56MHz)使肿瘤组织内离子摩擦产热,破坏癌细胞稳定性,联合放化疗可增强疗效。
2. 化学介质治疗
动脉灌注化疗(TACE):通过导管将高浓度化疗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动脉,局部药物浓度可达静脉化疗的10-30倍,显著减少全身副作用。
靶向药物载体:如间充质干细胞(MSC)因肿瘤趋向性,可携带抗癌药物精准作用于肿瘤部位。
3. 生物介质治疗
免疫调节介质:如树突状细胞疫苗通过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改善“冷肿瘤”微环境,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一年生存率达88%。
NKT细胞疗法:利用天然杀伤细胞靶向肿瘤,安全性高且作用持久,协和医院1068例研究证实其对抗实体瘤的潜力。
二、优势与适用场景
精准性:介质可定向作用于肿瘤,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微创性:如肝部介入治疗仅需小切口,术后1-2天即可恢复。
联合治疗潜力:常与放疗、靶向治疗等协同,提升综合疗效。
适应症广泛:从早期到晚期肿瘤均可尝试,尤其适合无法手术的患者。
三、典型案例
肝癌: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0个月。
肺癌:碘125粒子植入术使61岁患者肿瘤缩小并停用止痛药。
乳腺癌:HER2靶向ADC药物RC48在新辅助治疗中快速缩小肿瘤体积。
四、注意事项
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方案,术后需定期复查并监测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