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板层癌你知道多少
肝纤维板癌,简称FLC,是一种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虽然其恶性程度低于原发性肝癌,但其发病较为特殊,通常发生在年轻人中,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这种肿瘤具有局限性,通常不易发生转移,因此治疗和预后相对较好。
关于肝纤维板癌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它可能受到种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癌症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硬化无关。据研究,肝纤维板癌可能源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或者由上皮细胞增殖和纤维生长导致的纤维板层形成细胞癌。
肝纤维板癌通常发生在无硬化的肝脏,尤其是左肝叶。肿瘤通常是单个存在,边界清晰,边缘呈扇形,质地较硬。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瘤细胞呈巢团状,部分呈相互吻合的瘤细胞索,周围被密集的纤维组织包绕,形成板层状结构。这些瘤细胞较大,形态多样,胞浆丰富,呈强嗜酸性,核仁明显。
与其他类型的肝癌相比,纤维板型肝癌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而在中国、日本和非洲等地则较为罕见。最近的研究发现,肝纤维板癌的胶原蛋白基质主要含有胶原蛋白Ⅰ、Ⅲ、Ⅴ。癌细胞常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细胞表达白细胞介质6(IL-6)。这些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胶原基因表达的变化有关。
肝纤维板癌的临床表现包括腹部不适、腹痛、腹胀、疲劳、厌食和体重减轻等。多数患者可以在腹部触摸到肿块,而黄疸较少见。在检查方面,肝纤维板癌患者的ALT、AKP血清胆红素可轻度至中度升高。少数患者血清AFP升高,HBsAg阳性。血清不饱和维生素B12结合、维生素B12浓度、血浆神经紧张素和CEA等也常常升高。
在影像学检查中,肝纤维板癌的平片显示肿瘤内有钙化炉。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均质和纤维化特征。钙化引起的均质强回声块和强回声后影是其典型特征。肝纤维板癌的CT增强扫描显示纤维层癌密度显著增加。
对于肝纤维板癌的治疗,通常采用手术方法。如果可以手术切除肝肿瘤且没有肝外转移,一般会进行动脉结扎后切除。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移植也成为治疗肝纤维板癌的一种选择。虽然肝纤维板癌的预后一般较重,但相对于原发性肝癌来说,其预后较好,手术切除率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