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奥密克戎康复者自述
近期,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公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关注度持续走高。人们对其致病性、感染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康复后可能出现的后遗症等问题充满疑虑。康复者所面临的歧视问题也备受关注。针对这些问题,众多传染病专家已经给出了回应。
科学研究表明,现阶段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较低,这既是病毒特性所致,也与人群接种疫苗水平提高、及时干预等因素相关。
我们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学科教授王新宇,他强调,随着新冠病毒的流行和变异,以及疫苗接种率的提高,新冠病毒感染后的重症比例和病死率不断下降。对于大多数感染者来说,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已较之前的流行毒株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型病例。
为了进一步了解感染者的真实情况,我们对话了几位已经核酸转阴的上海市民。其中,包括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一个小女孩以及一位艾滋病患者。他们分享了各自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经历,虽然每个人的身体反应不同,但他们都提到了康复后的生活已经回归正轨,并未出现后遗症。
张世和老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和老伴在毫无症状的情况下感染了新冠病毒,并在方舱医院接受了治疗。虽然过程中出现了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但医生认为这与感染新冠病毒并无直接关系。张世和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高度精神紧张导致的。现在的他和老伴生活平静,做日常核酸,买菜、在社区活动,与周围人相处融洽,并未遇到歧视问题。
面对新冠病毒的挑战,我现在虽然心态平和了许多,但我和老伴依然小心翼翼,出门时佩戴口罩,定时进行核酸检测,我们不想再经历那些不安的日子。
我要分享的是一段真实的经历,来自王女士,一个年轻的浦东居民。她们小区几乎每栋楼都有感染者,而她也不确定自己是如何被感染的。当她开始感到不适,头痛、喉咙痛,体温上升至37.8摄氏度时,她意识到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原因。那种腰酸背痛的感觉,像风湿一样,让她深感疲惫。尽管体力有所下降,胸闷气喘,但她并未严重到无法行走,只是精神不振。
在药物匮乏的时期,王女士只能依靠家中现有的药物缓解症状,如连花清瘟、抗病毒口服液等。尽管她从未发烧至40度以上,但感染过程中的痛苦仍然难以忍受。喉咙的疼痛如同刀割,让她难以忍受。经过一段时间的居家治疗,她的症状逐渐消失,核酸结果也最终转阴。
在居家隔离期间,王女士经历了许多心理和生理的挑战。尽管她的抵抗力并不强,但她仍然积极面对,遵循医生的建议,坚持服用抗病毒口服液。药物的作用似乎更多是心理安慰,真正的恢复更多依赖于身体的自然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康复至关重要。王女士提到,虽然她面临压力,但她感激那些愿意帮助她的邻居们。尤其是那位热心的邻居,帮助她传递物资,使她感到温暖和关怀。
康复后的王女士生活基本未受影响。虽然她经历了口腔溃疡的困扰和偶尔的剧烈运动后的心肺压力感,但总体来说,她的身体状况并未因感染新冠病毒而留下明显的后遗症。她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善,包括作息规律、饮食健康等方面。她也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认为运动能增强免疫力并改善心情。
另一位讲述人是唐女士,她和她的家人也曾经历过新冠病毒的挑战。她与母亲和女儿都曾感染过新冠病毒,并经历了方舱医院的隔离和治疗。虽然已经过去半年,但这段经历仍然历历在目。唐女士提到,尽管她的女儿因为得过肺炎而没有接种疫苗,但她们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这段经历让她们更加关注免疫力的提升和健康生活的维护。
这两位讲述人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面对新冠病毒的真实人性展现:勇敢面对、积极应对、互助关怀、以及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以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性。尽管病毒带来了挑战和困扰,但我们的力量和希望在于团结、互助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未来可能的挑战我们更加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在隔离酒店的密接日子里,我和我的女儿于凌晨的四月进入了酒店的大门。那日的深夜,我摸到女儿额头上的一缕烫意,测出的体温,证明她已经发烧了。很快,她就开始抱怨身体的疼痛,我立即联系了隔离酒店的医疗组并呼叫了救护车将我们送往同仁医院。随后,女儿被检测出核酸阳性。
对于小孩子来说,身体的不适往往会直接通过情绪表达。女儿那天哭闹不休,我能感受到她的疼痛和不适。而在同一时间,我也开始感到身体的不适,感染新冠的感觉比普通的发烧要强烈一些,主要表现为发烧、身体疼痛以及咳嗽。
据我观察,这些症状主要在前两三天尤为明显,那种疼痛是浑身无力,仿佛骨头和肌肉都在疼痛。但两天后,这种疼痛逐渐消退,接下来的主要症状就是咳嗽和有痰。有趣的是,我母亲告诉我她感染后并没有觉得身体哪里特别疼。如今半年过去,我和女儿的身体状况良好,我也未曾再感冒过。
我们的生活也逐渐回归正轨。尽管邻居们对此经历保持沉默,我的同事们却经常询问我感染后的感受。我总是坦然告诉他们,没什么大不了的。女儿和我也尽量避免谈论那段经历,但她与一位大白哥哥的友情成为这段特殊时期的美好回忆。
那是一个四月的方舱医院里,“大白”刚刚哥哥与我们玩耍,让那段日子变得色彩斑斓。他陪伴我女儿玩耍、分享零食,甚至用塑料袋在拖车上转圈圈,给女儿的生活带来了色彩和欢乐。尽管我出于礼貌没有加他的微信,但女儿回家后十分想念他。后来,我们找到了他并得知他是一位志愿者而不是医务工作者。当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已经脱下大白服,帅气依旧。他的热情和善良让我们深受感动。
我还想分享一个关于小曹的故事。作为一名32岁的艾滋病感染者,新冠疫情对小曹来说是一次特殊的挑战。尽管他是艾滋病感染者,但他的免疫力相对较弱。他在方舱医院仅呆了一天就转阴了。他在感染期间经历了恐惧和担忧,但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和医疗团队的照顾让他感到安慰和放心。方舱的生活设施比较齐全,洗澡间很独立卫生。他还收到了许多生活用品和药物包来对抗病情的发展。最终他经过几天的治疗顺利出院并开始居家隔离生活恢复过程虽然历经波折但也最终得以安稳下来新冠疫情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它不仅考验我们的身体也考验我们的心态和勇气我们要珍惜每一次的经历因为它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珍惜生命的美好时光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身边的每一个重要的人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一次新的开始愿我们都能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小曹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要保持乐观和坚强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加油!在生活的旅途中,有些人遭遇了新冠的挑战,但生活的步伐并未因此停滞。无论是年长的王漫如还是打工者陈朝松,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战胜了病毒,让生活继续前行。
王漫如老人在养老院的平静生活中遭遇了新冠的侵扰。在临港方舱医院的治疗下,她凭借着良好的心态和身体底子,成功地度过了这段经历。高龄的她并没有因为新冠而被打败,反而通过这次经历,养成了健身的习惯,让她在晚年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现在,她每天都坚持运动,规律作息,享受着和养老院其他老人的悠闲时光。她说:“我感觉新冠一点不可怕,保持良好的心态,吃好睡好很重要。”
陈朝松,一个52岁的打工人员,也在生活的波折中与新冠相遇。他作为一名临时工人,生活的不稳定并没有让他对新冠产生过度的恐惧。进入方舱医院后,他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最终成功康复。出舱后,他继续投入到社区的工作中,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他认为心情好是最大的免疫力,而他在生活中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两位普通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面对新冠的勇气和坚韧。他们没有因为遭遇困境而放弃,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战胜了病毒。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免疫力,相信医学的力量。
新冠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就一定能够战胜它。让我们一起从这两位普通人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让生活继续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珍惜生活的每一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