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告急 事关14亿人的饭碗
从十多年前开始,杨海军就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熟悉土地的变化。玉米和大豆的根系无法深扎,生长出的苗如同瘦弱的病人,面色发黄。大雨过后,雨水难以渗透,形成一片片浅塘。即便增施化肥,大豆的产量也难比昔日。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黑土地正在退化。
杨海军是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胜利村的种植大户,他的农民合作社拥有600多亩地,地处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类型之一的黑土区域。这片曾经肥沃的土地,如今却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东北黑土地,作为中国的商品粮基地,被比作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如今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兴义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东北黑土地的耕地仍呈退化趋势。根据长期定位试验,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较开垦前下降了20%。如今,保护黑土地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共识。
这场黑土地保卫战关乎着亿万国人手中的饭碗。东北黑土地退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黑土层变薄、土壤质量下降以及水土流失等方面。土壤退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黑土层厚度的下降是黑土地退化的重要表象。
在东北黑土区,典型的地貌是坡耕地。由于降水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夏季,农耕多为顺坡、斜坡垄作,加上管理不当,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张兴义表示,绝大多数的水土流失发生在坡耕地,坡面的黑土层变薄,肥沃的黑土被掩埋,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沟道侵蚀也是水土流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耕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机械化耕作受到阻碍。
张兴义及其团队的研究显示,黑土质量的快速下降以及坡耕地地表径流损失所导致的水分胁迫作用,已经导致东北黑土地的粮食产能丧失10%左右。这一趋势令人担忧,因为如果继续退化下去,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土地,除了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的采取,一部黑土地保护法的制订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这部法律草案突出了黑土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并增加了对黑土地的保护规定和处罚措施。我们希望这场黑土地保卫战能够取得胜利,让黑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确保亿万国人手中的饭碗牢牢端稳。经过深入调查与研究,水利部于2021年在东北黑土区发现了大量的侵蚀沟。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这一区域的侵蚀沟数量已经达到惊人的60万条,仅次于黄土高原。在这之中,耕地中的侵蚀沟数量更是高达49.5万条,导致超过500万亩耕地受到损毁,相当于47万个足球场的面积。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侵蚀沟中,九成以上都是发展中的侵蚀沟,其长度、面积仍在不断扩大,沟底不断加深。
除了水蚀之外,风蚀也对东北黑土地农田土壤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干旱的西部区域。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显示,受风蚀影响的黑土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1.1%,年均风蚀厚度达到0.5至1.0毫米,占黑土地总侵蚀量的20%至30%。这种风蚀现象不仅使土壤变薄,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在吉林省西北部的松原市乾安县丙字村,近30年来多次遭受旱灾的侵袭。原第一书记蔺向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大风是村里的常态,不仅播种时常常受到风的干扰,出苗时也经常遭遇连根拔起的情况。他回忆说,当他2015年来到丙字村时,一些农田的黑土层已经所剩无几,只剩下十几厘米的黑土层被视为“厚土”。
黑土地退化的另一明显迹象是土壤肥力下降,即所谓的“黑土地变瘦”。这主要是由于土壤有机质的降低。有机质是土壤质量的核心指标,黑土地的肥沃得益于深厚的黑土层和丰富的有机质。当有机质含量下降时,黑土层颜色就会变浅,土壤看起来不再那么肥沃。
据《东北黑土地白皮书》显示,近60年来,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区甚至下降了50%。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从1949年到1960年,以大型国营农场为主体的北大荒开发使得黑土地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也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迅速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开垦后的黑土地也出现了明显的土壤硬化现象。种植大户杨海军表示,多年来旋耕整地的做法导致土壤交界处的硬度增加。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院院长刘杰指出,不合理的耕作和机械作业是导致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加以保护,未来的农业生产将受到影响。
从最初的土地利用到现在的保护与利用并重,人们开始意识到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在感受到土地退化的初期,许多农民如杨海军一样感到束手无策。随着科研机构的介入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出各种黑土地保护措施。国内学术界对于黑土地的研究方向也从开发转向保护。如今,保护黑土地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共识,并得到了政策的支持。
为了有效保护黑土地,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印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模式。这些模式包括采用秸秆粉碎、有机肥混合深翻还田结合玉米-大豆轮作的技术、深耕培土的“龙江模式”,以及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的技术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保护黑土地资源,确保未来的农业生产能力。在科研机构历经数十年的试验与后,黑土地保护的模式逐渐浮出水面。这些模式,凝聚了众多土壤领域科学家的智慧与心血。
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尤其是海伦这片典型的黑土腹地,中国科学院建立的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一直在深入研究黑土地的变化规律。从韩晓增研究员在这里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可以看出,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指导。韩晓增提出的肥沃耕层构建技术,已成为“龙江模式”的核心之一。在杨海军的农田里,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令人瞩目,玉米和大豆的产量明显增加,土壤质地也明显改善。
与此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北美,旨在降低耕作强度、增加地表作物残留物覆盖。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的尘暴灾难后,美国开始大量试验,逐渐形成了这一技术。在我国东北黑土区,由于干旱和风蚀问题,保护性耕作尤为重要。张旭东研究员及其团队在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进行长期定位试验,提出了多项具体技术模式。这些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效效果,被写进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
除了提高产量,科研机构还致力于改良东北中低产量田,特别是白浆土的改良。白浆土作为黑土地的一种类型,经过改良后可以实现更高且更稳定的粮食产量。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的王秋菊团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得出了有效的白浆土心土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技术是在保证白土黑土位置不变的前提下,用机械打破白浆层,加入培肥物料。
这些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的实施离不开专用机械的配合。所有的技术模式都需要有相应的机械来完成实际操作。例如,韩晓增提出的肥沃耕层构建技术需要使用机械将土层旋转一定角度;保护性耕作技术也需要相应的机具来实现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措施。
这些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经验为我们展示了黑土地保护的希望与前景。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我们相信会有更多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被提出和应用,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秸秆覆盖地表并免耕,对传统耕作方式带来了挑战。传统的播种机在这种保护性的农田中无法施展,必须使用专门的免耕播种机来完成播种作业。这一变革的必要性,被关义新及其团队深刻领会并付诸实践。
从2007年开始,关义新团队就致力于研发适合国内使用的免耕播种机。面对国外同类产品价格高昂且不符合中国农业生产行距的问题,他们半年后便成功研制出玉米免耕播种机样机。如今,已有二三十家公司生产此类机器,预计到2022年,市场保有量将突破8万台。
在黑龙江,农科院在研发白浆土心土改良培肥技术时,也同步推动了相关土壤改良机械的研发。初期的机械存在粗糙、功能不足、效率不高和稳定性差等问题,这使得技术的推广受到了一定影响。直到第三代心土培肥犁的推出,才看到了新的希望。尽管其造价高昂,不在农机补贴范围内,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中低产田改良方面,这是未来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方向。
技术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对于科研机构推出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农民在接受时存在疑虑和争议。许多农民在初次接触时往往持怀疑态度,需要时间和实例来证明其有效性。例如,在保护性耕作推行初期,农民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对秸秆覆盖地表表示担忧,担心这样做会导致病虫害等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和产量的显著提高,农民逐渐认识到保护性耕作的优势。
蔺向志在推行保护性耕作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但通过承诺和实例展示,最终使农民愿意尝试并接受这一技术。长期而言,保护性耕作能够提升土壤质量和有机质含量,但在短期内,产量的提高并不明显,这也使得一些农民对其持怀疑态度。
学术界和实践中对保护性耕作也存在争议。例如,秸秆覆盖会影响地温,进而影响种子发芽出苗。科研团队正在通过研发新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以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张旭东团队就研发出了适应低温冷凉、土壤粘重区域的秸秆覆盖条耕技术和秸秆覆盖垄作少耕技术。
除了技术问题,农民对增产增收的期望也是推广新技术的一大挑战。科研团队深知,只有实现增产增收,才能真正获得农民的认可。他们正在不断努力研究和优化技术,以期在所有场景下都能实现增产增收。
一些农民担心秸秆覆盖免耕可能导致病虫害问题。对此,关义新表示经过长期试验并未发现严重病虫害情况,而且国外已经实施保护性耕作几十年,也未出现这些问题。
黑土地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和争议,但科研团队和地方仍在积极推进。一系列计划和方案已经启动,以推动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如《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就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的黑土耕地保护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科研团队、和农民共同努力,以实现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黑土地保护工程:挑战与希望并存
在不久前发布的《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了在未来几年内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的目标。尽管有了明确的方案,黑土地保护的任务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在东北黑土区,长期定位试验正在为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提供重要的数据和理论支撑。这些试验的持续性却面临考验。张旭东在梨树县开展的研发工作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面临的困境不仅是农民对试验田的不理解,还有资金问题。为了保持试验的持续性,中科院计划出资长期流转土地,但这笔费用并非易事。关义新表示,长期定位试验的时间越长,数据价值越高,但资金压力也随之增大。
即便有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黑土地保护模式的推广仍面临诸多难题。在梨树县,尽管因“梨树模式”而闻名,但真正的保护性耕作并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副主任郑铁志表示,即便在试点县,推广保护性耕作也面临诸多困难,如农民的积极性、基层的重视度以及政策的矛盾等。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推广黑土地保护的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斑点田”现象,严重阻碍了黑土保护工作的集中开展。农民更关心的是当下的回报,而非土地的长期可持续利用。黑土地保护利用在地方的推广不能仅凭农民的自发行为。
地方政策上的矛盾也让农民难以应用真正适合当地生态的黑土地保护技术。不同的技术部门在推广不同的技术模式时,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可能会导致农民选择技术模式时只看重补贴金额,而忽视技术的适宜性。
秸秆的综合利用也成为黑土地保护技术推广的难题之一。秸秆作为宝贵的资源,在保护性耕作、秸秆发电和饲料生产等方面存在矛盾。郑铁志表示,当前地方重视禁烧秸秆工作,但这也导致许多县、乡、村干部采取简单的方法将秸秆打包带走,从而影响了秸秆覆盖免耕的推广。
好消息是立法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启动黑土地保护法的立法程序,并公开征求意见。黑土地保护者认为,通过法律来解决一些瓶颈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一些措施必须在耕地中开展,涉及承包者的权益和法律规定,因此一部黑土地保护法能够破解这些难题。
黑土地保护任务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希望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通过立法、技术创新和农民积极性的调动等多方面的措施,共同保护好我们的黑土地。在保护耕地的问题上,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措施,如《土地管理法》、《耕地保护法》等,旨在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珍贵的黑土地,更是倾注了地方与国家的双重关注。
吉林省率先在2018年制定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开创了中国黑土地保护的法制先河。随后,黑龙江省也在2021年通过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这些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在黑土地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政协副主席郭乃硕曾多次倡导制定黑土地保护法。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郭乃硕强调,尽管我国已有一些关于黑土地保护的法律规范,但尚未从国家层面制定专项法律。他提出,现有的法律规范大多分散在不同领域,对于黑土地的核心定义等问题缺乏明确的立法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郭乃硕建议以专项立法的形式,从国家层面明确相关概念、制度和技术措施,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法治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对于黑土地保护法的草案二审稿,专家汪景宽认为,其中关于黑土地的概念界定仍有待明确。他建议将草案中的范围界定得更具体,明确指出包括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在内的区域。汪景宽强调,明确的区域划分是避免社会矛盾的关键,也是实现全域保护东北黑土地的立法目标的基础。
另一位专家张兴义则认为,当前的黑土地保护法草案在约束性方面还不够强。他建议,除了草案中提到的对未尽保护义务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不予发放耕地保护相关补贴外,还应采取更刚性的措施,如收回承包权等。
总体而言,专家们普遍认为,黑土地的保护带有公益属性,需要长期的投入才能看到效果。国家应加大对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补偿因保护黑土地而可能失去的发展机会,确保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这不仅是对土地的珍视,更是对后代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