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布2021年医改十大创新典型
广东医改创新典型广州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省医改办)公布了2021年“持续推进医改,建设健康广东”的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其中广州市的“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举措引人瞩目。
广州,作为新冠疫情的防控重镇,始终坚决贯彻健康优先理念,持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如建立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增强专业人才力量、完善应急指挥机制等,全面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广州市还率先建成国际健康驿站,全力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与预警监测网络,展示了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决心与成果。
深圳:“两融合一协同”,构建全民健康服务新体系
深圳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院办院管社康管理体制为纽带,实现医院与社康机构、医疗与预防、全科与专科的融合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使基层医疗集团成为保基本、促健康的职能共同体,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珠海:信息化建设支撑医改创新实践
珠海市致力于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展健康医疗智慧应用。他们启动了多项信息化项目,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编制了一张“1+3+11”的卫生健康络。这不仅提升了医疗信息化服务水平,还实现了及时高效监测处置疫情,改善了群众就医服务体验。
佛山: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佛山市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他们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通过七大任务的建设,提升医疗质量和水平。佛山的区域医疗中心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力争将佛山打造成珠江西岸的区域医疗中心。
河源:三保障五下沉,打造高效协同县域医共体
河源市和平县自建设县域医共体以来,坚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他们通过全面保障组织、基础、人才,推动人员、管理、学科、设备、病种全面下沉,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的目标。
惠州:打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惠州市将中医药事业融入卫生健康工作大局,完善政策法规,发挥医保杠杆作用,打造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积极吸纳社会力量进入中医药领域,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东莞:破解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难题
东莞市以省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专项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通过实施全员岗位聘用、统筹编内外医务人员薪酬待遇等举措,激活医院内部管理原动力,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中山:绩效考核撬动医院发展内生动力
中山市自2016年起,通过不断冲破人事薪酬制度的藩篱,推进公立医院绩效制度改革,成功激活了医院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夏季的2020年,中山市人民医院因其独特的多维度的医院绩效评价体系2.0医护独立的绩效考核与分配,荣获中国现代医院管理典型案例奖,成为广东省的唯一代表。此次获奖的背后,是中山市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展现出的卓越成果,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和火炬开发区医院同样成绩亮眼。在这一时期,中山市各医院在综合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大胆创新,以绩效考核为驱动杠杆,推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医院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中山市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向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迈进。
与此在另一座城市江门,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模式也引人注目。江门自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以来,不断和实践医养结合的发展新模式。他们通过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盘活医疗机构闲置资源等措施,成功实现了全市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其中,“两院一体”的医养结合模式更是受到广泛关注,被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全省推广。江门市新会区养老中心、台山市端芬镇卫生院等机构也入选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名单,成为行业的典范。
而在茂名,一场关于分级诊疗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茂名市坚持市县镇村同向发力,打造分级诊疗的新样本。他们按照“市优、县强、镇活、村稳”的改革路径,通过加大政策指引和投入力度,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和“首诊在基层”。在医联体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茂名样本”,这一成果还入选了2021年度全国医改十大创新举措之一。
无论是中山的绩效考核驱动,江门的医养结合新模式,还是茂名的分级诊疗改革,这些城市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上都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新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以实际行动和成果,展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改革中的活力和潜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