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为何动辄大打出手或与基因突变有关
攻击行为的基因奥秘:南京大学研究揭示新发现
人群中,个性千差万别,有人温文尔雅,也有人表现出暴虐无常的行为。最近,南京大学石云教授团队联合中外学者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攻击行为可能与体内发生的基因突变有关。这一重要发现被刊登在国际精神病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分子精神病学》。
石云教授介绍,过去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雄性小鼠体内若缺少编码谷氨酸受体GluA3的GRIA3基因,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行为。学界普遍认为人类的GRIA3基因可能是攻击行为的易感基因之一。迄今为止,一直缺乏直接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点。
这次的研究则带来了直接的证据。研究人员在四位具有突发攻击行为的欧洲患者中,发现了他们携带的GRIA3基因存在罕见的变体。其中三位患者的GRIA3基因突变导致GluA3发生了G630R的氨基酸残基变化,另一位患者的基因突变则导致了GluA3发生E787G的氨基酸残基变化。这些突变的功能检测显示,它们都会导致GluA3功能丧失,也就是说,谷氨酸无法有效地与突变的GluA3结合,传递神经信号。这一发现初步表明,人类GluA3的功能损坏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
除了这些基因突变的病人外,是否存在其他在普通人群中影响GluA3表达水平的遗传因素呢?第一作者彭世笑揭示,研究人员在GRIA3基因的多个高频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中,特别关注了rs3216834位点。实验表明,拥有特定长度的鸟苷酸重复序列(如10G或11G)会显著抑制GluA3的表达水平。在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中,携带这些特定序列的比例远高于正常人群。这一发现揭示了特定基因表达与犯罪行为的潜在联系。
为了深入研究GluA3功能损坏或表达降低诱发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人员还观察了GRIA3基因敲除小鼠。他们发现这类小鼠的内侧前额叶皮层的神经活动降低。当研究团队在此区域补偿GluA3后,小鼠的攻击行为得到了显著缓解。这表明前额叶皮层异常的神经活动可能是攻击行为的关键神经机制。
石云教授认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人类攻击行为新的遗传因素,也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参考点。未来,对于攻击行为的干预和治疗或许可以从调节GluA3的功能入手,帮助那些深受其行为困扰的人找到新的出路。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