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水军控评潜规则
近期央视多次曝光了网络水军控评的潜规则,揭示了背后潜藏的灰色产业链及其违法特征。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未看先评的虚假流量操纵行为。一些影视剧在尚未正式播出之际,便出现大量评分和评论,甚至通过技术手段预先设定评分区间或使用评论模板。这种行为完全颠覆了“先看作品再打分”的基本规则,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评价体系,甚至可能涉嫌违法。
水军团队的规模化技术操控和明码标价行为。这些团队利用群控软件,通过一人操控数百台二手手机批量登录账号,对短视频、直播间、贴文等实施刷量控评。转发、评论、点赞等操作均有明确的标价,甚至出现了诸如“1000条播放量仅需8元”的明码标价。他们形成了“接单-派发-刷量-分成”的完整产业链。
尽管有《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文件对刷帖控评行为有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仍存在法律定性模糊的问题。虚刷流量行为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罪、虚假广告罪等不同罪名认定,导致执法标准不统一,给治理带来困难。
更让人担忧的是,网络水军控评现象已经衍生出多种新型犯罪形态。典型案例如某公司操纵MCN机构诋毁车企品牌的案件、平台返利模式下的虚刷流量案件等层出不穷。受“流量经济”的利益驱动,加上平台监管缺位,此类违法活动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了舆情敲诈、有偿删帖等新型犯罪形态。
针对这些问题,治理建议主要集中在推动立法释法细化、强化平台主体责任和完善多方协作机制等方面。也需要广大网民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共同抵制网络水军的操控。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公正、公平的网络环境。央视的曝光无疑为公众揭开了网络水军控评的冰山一角,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到这场治理行动中来,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